6月24日,夏至时节,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宝义村徐业文的塘口一片忙碌——左边的水塘里,小龙虾迎来收获季;右边万济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塔基已完工,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搭建铁塔。
同一块水塘,既要养小龙虾,又要建铁塔,本易引发矛盾。但在宝义村,因有一群“归巢解铃人”,村委会犯愁的各种大小纠纷,总能很快得到化解。
这群“归巢解铃人”究竟有怎样神奇的“法宝”?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候鸟”迁徙
村里有需要他们就回
徐业文是外乡人,在宝义村承包了40亩水塘养殖小龙虾。今年三四月份放虾苗时,他却犯了难。
马鞍山万济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线路正好经过他的塘口,并且按照规划,要在虾塘建一座铁塔,施工时间正好也在4月份。
“施工要排干水,就没法养小龙虾了。”徐业文提出两个解决方案:要么线路改道,要么征用整片水塘。
“线路规划已定,改道肯定行不通,征用整片水塘既无必要,也不符合补偿政策。”宝义村党总支副书记焦小兵说,村委会三次上门协商均无功而返。工期在即,焦小兵想到了费载飞。
费载飞是宝义村人,一直在外承包工程。“他是党员,人缘好,热心村里的事务,又熟悉工程补偿政策。”焦小兵说,费载飞以前也参与村里各种大小矛盾的调解,于是他就试着给对方打了个电话。
费载飞听完后,二话没说答应了。“一开始,他也很抵触,后来,看我真心为他考虑,态度才缓和。”费载飞说,上门五趟,和徐业文说政策,谈外地做法,最后说服徐业文同意了围堰施工的方案。
“他真心为我着想,方案也很合理,我信他。”徐业文感慨道。
▲博望镇宝义村 资料图
“有些矛盾,村干部上门调解行不通,换个思路,找‘中间人’反而更管用。”焦小兵笑着说,尝过几次“甜头”后,村委会决定组建一支“归巢解铃人”队伍,吸纳在外创业、务工的年轻人,协助村委会调解矛盾纠纷。
像费载飞这样的“归巢解铃人”,宝义村有十四五个,他们像“候鸟”一样,平时在外忙碌,村里有召就回。
团结圩路是一条连接S445和S442的道路,穿宝义村而过。这条路建设之初,也遇到了不小阻力。路线经过村民鲍德云家的祖坟,老鲍听说要迁坟,顿时火冒三丈。宝义村调解员宋晓路多次上门做工作,他始终不松口。
这时,另一位在马鞍山市区上班的“解铃人”鲍崇流带着任务回来了。鲍崇流是鲍德云的侄子,他结合政策案例耐心劝说,还邀请镇征迁办人员现场解答叔叔的疑虑。最终,老鲍签了迁坟协议。
“作为年轻人,我们既要守住传统孝道,也要支持乡村振兴大局,用亲情沟通,用政策讲理,矛盾自然迎刃而解。”鲍崇流说道。
返乡“筑巢”
用青春守护家乡沃土
和不定期从外面回到宝义的“候鸟”不同,宝义村还有一支扎根家乡的“解铃人”队伍。
“小费快来,来家里摘桃子,新鲜得很!”“小费来吃饭,都做好了,吃一口再回去……”在博望区丹阳镇宝义村陶家、关家、炼丹3个自然村,“90后”网格员费再强是个“红人”。每天,只要他下网格,村民们总会热情地招呼他。
“村民们看着我长大,就像亲人一样,能为他们服务,为乡村治理和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我觉得很自豪。”费再强说。
2022年8月,29岁的费再强辞去在江苏常州月薪过万的工作,通过考试,正式成为家乡宝义村的一名网格员。
五月中下旬以来,由于高温晴热天气持续,宝义村的农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在种植户和养殖户之间,“抢水”现象时有发生。
费再强一边安抚村民情绪、调解矛盾,一边学习农业的“内行话”,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与村民“拉家常”收集意见。
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就水泵增设、配备管理人员、放水时间、成立抗旱工作队等问题达成共识,并邀请了专家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和病虫害防治等,成功缓解了旱情,村民之间的矛盾也烟消云散。
▲宝义村村民会客厅 图源博望发布
和费再强一样,1995年出生的鲁绍杨也是宝义村人,2021年,她通过考试,成为宝义村的网格秘书。“我和村里人都熟悉,说起话、办起事来也比较方便。”鲁绍杨说。
“年轻有热情、头脑灵活、干事麻利、家乡话沟通无障碍,这都是他们年轻人的优势。年轻人回村,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焦小兵感慨地说。
大到土地征迁、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小到邻里纠纷、生活琐事、家庭矛盾,宝义村的“解铃人”以亲情为纽带,以乡情为桥梁,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创新调解方式,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归巢解铃人’是宝义村创新实施的矛盾调解机制,进一步充实了矛盾调解队伍的力量,用新时代的智慧破解传统治理难题。”丹阳镇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许飞表示,接下来,丹阳镇将以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把宝义村在矛盾调处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广,为农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助力。
▲博望区丹阳镇村落 资料图
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宝义村的这些“解铃人”,穿梭在田间地头、村舍巷陌,于细微处解民忧、化心结,用智慧和汗水编织着乡村宁静和谐的“幸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