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风扇到云端办案

2025-07-03  来源:安徽长安网

在芜湖市老北京路28中旁那扇不起眼的小门前,年轻的王桂珍与芜湖中院初识。那是1989年,法院的门头“好像很小很小”,简陋的办公环境里,几位法院干警挤在一间办公室,炎炎夏日只有电风扇送来些许凉意。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这位老党员回忆起法院的沧桑巨变,那些泛黄记忆里的艰辛与如今的智能化办案形成鲜明对比,勾勒出一幅中国法治建设的生动图景。

“当时全部都要靠腿跑”,王桂珍的这句话道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执行工作的真实状态。没有网络查控系统,法官们必须亲自跑银行、跑现场,像侦探一样追踪被执行人财产。现如今,现代化执行系统让财产查控从“马拉松”变成了“百米冲刺”。从人工蹲守到云端查控,技术变革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司法权威。

在山东执行时被当事人围困的经历,让王桂珍对法官的职业风险有着深刻体会。那个年代,法官既要懂法律,还得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她笑称办案“还要带点运气”,但这“运气”背后,是法官们用双腿丈量出的司法足迹。如今,电子送达、网络查控等技术手段既保护了法官安全,也切断了利益输送的可能。这种变化让老法官感慨“避免了跟当事人的直接接触”,技术无形中筑起了司法廉洁的防火墙。

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王桂珍坚守在司法阵地上,无怨无悔。在法医岗位上的十余年里,她以医学背景助力司法鉴定;转到审判岗位后,又亲历了案件量“逐年加大”。她口中的“过去人能吃苦”,不是简单的忆苦思甜,而是一代法律人在物质匮乏年代用奉献精神填补装备短板的生动写照。

面对新一代干警,这位老党员不吝赞美:思想活跃,受教育程度好。她敏锐地发现,在案件类型日趋复杂的今天,年轻法官们正在用专业素养应对挑战。从“一年办31件就觉得很多”到如今人均数百件的办案量,从单一案件到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等新型纠纷,法院的变迁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王桂珍的观察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法治进步既需要老一代的坚守,也离不开新生代的创新。

在整理老照片的沙沙声中,这次采访画上句号。那些泛黄影像里的小门脸、旧风扇,与今日庄重的审判大楼、智能法庭形成时空对话。王桂珍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司法的进步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代代法律人在党的领导下,用智慧与汗水写就的壮丽诗篇。从“几个人一个办公室”的坚守热爱,到“让数据多跑路”的智慧法院,这条变迁之路,丈量着法治中国的坚实步伐,也见证着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芜湖市中院立案一庭审判员王桂珍口述,叶起胜整理)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