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呼必应、一呼百应、即呼即应、未呼先应。”贵池区清风街道翠百社区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为民办事赢得群众“掌声”——

“呼”得民意 “应”出和谐

2025-07-24  来源:池州日报

位于主城区核心地段的贵池区清风街道翠百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商贸居住混合型社区,面积22万平方米,常住居民9440人。近年来,翠百社区党委创新推出“四呼四应”工作法,以“有呼必应、一呼百应、即呼即应、未呼先应”的生动实践,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整合多方治理资源,将回应居民“呼声”,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掌声”。

有呼必应:民有所呼 速办速结

在翠百社区,工作的方向往往源于居民的一声“呼唤”。

“以前这条路窄得很,车子进出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发生剐蹭。现在好了,路宽了,车好开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7月8日傍晚,东壹号小区居民程爱枝像往常一样骑电动自行车回家,看着如今宽敞平整的小区通道,她由衷地感慨。

让“烦心路”变“舒心路”,正是翠百社区“有呼必应”的成果。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接收到居民诉求后,通过走访收集更多居民意见,再联合物业等相关单位现场勘查,最终拆除了障碍物、重新规划车位,让道路拓宽近1.5米,通行效率和安全系数显著提高。“微信群里反映没多久就解决了,效率真高!”程爱枝的话,道出了居民对社区高效响应居民“呼声”的认可。

为让每一声“呼唤”都有回音,社区搭建起“线上微信群+线下网格走访”的立体平台,形成“收集—分办—督办—反馈”的闭环:简单问题由网格员当场解决;复杂事项则纳入“红色督办清单”,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兴济小区的垃圾桶摆放曾引发争议,社区历时3个月反复与居民协商,遵循“不影响环境卫生、出行和低层住户”的“三不原则”科学设置点位,并发动居民成立自治监督小组。“我们在微信群反映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现在倒垃圾方便,环境也更整洁了。”居民方东昶对此赞不绝口。

一呼百应:多方联动 共解难题

“解决单个诉求靠响应,化解复杂矛盾则需合力。”翠百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小芳说。除了“有呼必应解诉求”外,社区推行“一呼百应”机制,通过设立“百姓说事点”,联动共建单位、派出所、法律顾问,和居民定期围坐在一起协商大事小情,遛狗不牵绳、夜晚噪音大等引起的邻里矛盾在“坐下来、聊一聊”中迎刃而解。

今年5月,兴济小区两户居民因老旧下水管道维修问题起了争执:管道改造需从公共区域穿行,双方都担心影响自家出行。“本是邻里小事,因缺乏沟通成了心结。”王小芳说,社区一方面争取改造资金、协调施工方案;另一方面组织由退休党员组成的“和事佬”调解队上门,以“六尺巷”典故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经过3轮坦诚协商,一户居民主动提出,可以接受管道从靠近自家院墙一侧的部分区域穿行,并同意在施工期间克服短时不便;另一户居民见状,也表示愿意让出部分门前空地,确保管道铺设后仍留有足够宽的公共通道供双方使用。双方在调解员的见证下,就具体施工细节和后续维护达成了共识。“远亲不如近邻,多亏社区搭台,让我们能各退一步,保住了这份情分。”其中一户居民事后感慨。

据统计,今年以来,40余起矛盾纠纷在这样的多元联动下得到化解,“百姓说事点”成了居民拉家常、解心结的温馨角落。

即呼即应:代办上门 暖老护弱

对于翠百社区的独居老人来说,“即呼即应”的贴心回应是他们的坚实依靠。

79岁的王春华对此深有体会:“子女不在身边,我下楼梯也不方便,有一次家里漏水断电,急得在社区微信群求助。”当天社区工作人员胡昱就带着师傅上门帮她完成了修缮。“小胡非常认真负责,一下子就帮我解决了难题。”王春华说。

在翠百社区,共有60多位像王春华一样的独居老人,社区针对老龄居民办事不便的难点,推出“即呼即应”的“红色代办”服务,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体系。老人一个电话或在微信群“一键点单”,党员、志愿者就会迅速响应。“接到老人们的求助,我们基本是当天上门为其解决。平时我们还会上门为老人完成社保认证、救助申请等业务办理。”胡昱说,今年以来,社区已将12项高频业务纳入“红色代办”,累计解决社保办理、高龄津贴申领、水电维修等民生问题130余件,开展助老义诊等活动10余场。

未呼先应:防患未然 主动作为

基层治理如何“防患于未然”?翠百社区秉持“安全是生命线”的理念,用“未呼先应”织密安全防线。网格员化身“安全卫士”,通过公告栏、微信群推送安全科普内容、发放宣传手册,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

“李老板,后厨角落的油污要及时清理,食材存放也要规范分类。”炎炎夏日,社区志愿者却没歇着,他们挨家挨户排查辖区餐饮门店,从后厨卫生到消防设施,事事细致,处处操心。

除了食品安全检查,社区还会定期联合消防、城管部门组建专项巡查队,针对居民楼安全隐患开展集中排查。在6月份的“扫楼行动”中,王小芳和队员们发现有居民将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充电。“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太危险了,一旦起火,整栋楼都受影响。”王小芳当即联系车主挪车。社区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增设充电桩,张贴警示标语,并启动为期两周的“夜查+宣传”活动。“现在大家都自觉使用充电桩,楼道没了电动自行车,通行更方便,也更安全。”牌坊北街居民徐俊超说。

从道路拓宽到纠纷化解,从上门代办到安全排查,翠百社区的每一点变化,都藏在“呼”与“应”的互动里。一声声回应,架起了党群连心桥,让居民的幸福感在邻里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增强。“我们将深入落实‘四呼四应’工作法,保障群众诉求能及时反映、快速响应,全力解决居民实际问题,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王小芳说。(记者 张艺楠)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