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王 盈 郝俊杰
近年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持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制定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通过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推动全省人民法庭积极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9个人民法庭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一线释法说理
近日,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的水产养殖户黄某犯了难。他养殖的鱼虾最近常有死亡,鱼塘及周边环境有遭到破坏现象。由于找不到具体侵权责任人,黄某一气之下将所在村委会和村民组告上法庭。
考虑到案件特殊性,金安区人民法院张店法庭在村部开展巡回审判。经过承办法官耐心释法说理,黄某认识到自己急于挽回损失盲目起诉的行为不妥,当场提交撤诉申请书;村委会与村民组也同意采纳法官建议,愿意帮忙排查线索、协助黄某维权。
见纠纷已解,承办法官抓住围观村民在场的时机,普及邻里间侵权责任法律知识。原本严肃的公堂,瞬间变成热闹的法律课堂。
田地间、河岸边、农家小院里,常常成为庭审现场。安徽法院实际运行人民法庭382个、巡回审判点608个,在持续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做实做细就地解纷、实质化解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裁判价值引领作用,在开庭审理中引入法庭教育环节,将案件庭审打造成“法治课堂”。望江县人民法院长岭法庭审理“私自捕虾溺亡案”,依法驳回原告无理诉求,拒绝“和稀泥式”判决,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歙县人民法院深渡法庭结合辖区库区、景区、山区典型特点,打造了“水上流动法庭”“巡回旅游法庭”“时令法庭”,起到了“身边人化解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普法效应。
一次次法槌起落间,法治种子在群众心中悄然扎根、开花结果。
创新解纷机制
今年6月,蒙城县人民法院双涧法庭办理的某农牧公司与某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回收合同纠纷调解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这起案件之所以能高效化解,离不开“5+N”多元解纷机制。
该案中,某农牧公司与某家庭农场签订《生猪委托养殖回收合同》,但生猪到了出栏时段,双方因养殖费产生矛盾诉至法院。得知类似纠纷还有10余起,时间紧张,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双涧法庭依托“5+N”多元解纷机制,邀请乡镇政法委员和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单位人员共同参与调解,在3天内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打赢了一场“猪猪保卫战”。
人民法庭不只是“坐堂问案”,更是深入一线为民解忧。近年来,安徽法院以法庭建设为支点,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建立矛盾联处协作机制,对立案、审判、执行等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发送司法建议等方式,推动有关部门及时消除和管控风险隐患。同时,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打造以“人民法庭为点,法官工作室为线,基层调解组织为面”的大调解格局,及时介入化解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开展风险预防化解工作。
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乌衣法庭通过“谯解纷”平台,实现法庭与区综治中心、矛调中心、乡镇街道、网格员在线互联互通,打通司法服务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汲取文化精髓
“先坐下来喝杯茶,有事好商量。”今年初,就学生课间发生碰撞受伤纠纷,濉溪县人民法院百善法庭启动调解程序,将双方家长和校方相关人员喊到临涣镇“和谐茶室”,利用“一杯茶调解法”展开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
“茶馆说理”是临涣古镇特有的乡风民俗。百善法庭率先创设“和谐茶室”,总结出“朴怡和贤”四字茶室文化,形成“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的“一杯茶”调解工作法,让“有事好商量”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安徽各地法庭积极弘扬以和为贵、讲信修睦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神,汲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精髓,将“徽风皖韵”文化内涵融入司法审判,推动打造一批特色调解品牌,充分发挥调解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设立了全省首个“六尺巷调解室”,提炼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东至县人民法院昭潭法庭汲取东至周氏家风文化“息讼端”解纷智慧,运用于家事纠纷案件办理全过程;黟县人民法院古民居法庭设立“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打造“作退一步想”徽文化司法辐射工程,以“作退一步想”促进一步和,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