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治理的合肥“药方”

2025-09-18  来源:安徽法治报

截至目前,机动车保有量337.69万辆,机动车驾驶人373万人,道路总里程2.5万公里……这组数据勾勒出合肥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交通图景。

俗话说,抬头看天,低头看路。当人口高度向大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急剧扩张,超出资源、环境、管理承载能力时,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大城市病”接踵而来。

为了让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流动”更高效,合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以望闻问切的细致,开出一剂剂破解“大城市病”的“合肥药方”。

“过去晚高峰最怕遇上堵车,现在时常能一口气过好几个绿灯,感觉就像手里握个‘遥控器’。”不少合肥市民都深有感触。

市民所说的“遥控器”,正是支撑合肥高效运行的“交通超脑”。走进合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电子屏上交通数据如洪流般实时跳动。每天平均2.5亿条的互联网路况信息与超7000万条行业数据在这里交织成网,构建起城市交通感知体系。

在交通法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常识。“交通超脑”率先开展信号优化“点睛”行动。

2019年,合肥公安交管部门组建信号配时团队,从设备校时起步,启动信号灯升级改造项目,同步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截至目前,“交通超脑”已接入信号联网路口3309个,信号机联网率超过98%。

通过对合肥市信号进行配时优化,设置190条绿波道路、覆盖省城918个路口,这些看不见的“绿波段”,正悄然改变城市的出行节奏。不仅如此,能“读懂”车流的智能红绿灯正逐步上线,实现从传统的车等灯到灯等车的新模式。

“这是去年安装的探测雷达,它能准确感知到达路口车辆的数量、速度等数据,配合后台智能算法模块分析车流规律,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从而实现‘灯随车动’的自动适应控制。”合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交通科技和设施保障大队指导员王飞口中的“黑科技”正在合肥市蜀山区金寨路与祁门路路口、新站高新区铜陵路与泗水路路口实现。

路口上方看似普通的小盒子暗藏玄机,通过雷士一体机,红绿灯能够自动感知车流,驾驶员通过该路口的等待时间从四五分钟,大幅压缩至一分钟左右,车流与信号灯的对话,终于有了默契的韵律。

车行万里路。路与车的“相处之道”,藏着通行效率的密钥。

6月,高新区望江西路的“变道机器人”成了合肥新晋“网红”。在合肥市首条智能潮汐车道路口的左转中分带处,一排会变道的机器人整齐“站立”。根据设置好早晚高峰“变道”时间,它们能够在40秒内自动移动,将原本的1个左转车道变为2个左转车道,保证车辆通行效率。

习友路与潜山路等路口处“锯齿车道”如灵动的“调剂师”。内侧锯齿形的短线像一串密码,配合上方诱导屏,让车道随车流潮汐“变身”。当左转压力大时是左转道,直行拥堵时便切换为直行车道,灵活化解着固定车道的“刻板困境”。

“随着车辆保有量持续攀升,部分路口在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固定车道设置已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交通需求。”王飞告诉记者,合肥市已设52个可变、潮汐车道,它们与诱导屏联手疏导车流。这些“会呼吸的车道”,正让道路在动态调整中释放最大潜能。

集贤路的“转身”更见巧思。作为连接合肥市西南区域连接高新区、政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肥西县的关键纽带,高速出口100余米路段曾因“主辅道车流交叉”成堵点,下高速的车想往里挤,辅道的车要向外拐,短短百米常堵得人心焦。

为解决集贤路道路高峰期拥堵这一现象,6月26日,在实地踏勘后,合肥交管部门将高速出口与地面连接处100余米的道路交通标线调整为错位虚实线,道路南侧段设置为高速公路驶出车道一侧为虚线,驶出车辆可以并入主线行驶;北侧段则将辅道一侧设置为虚线,行驶车辆可以并入主线行驶。同时,配套调整下游路段交通信号灯配时,让危险的交叉冲突变为有序的“先合流再分流”。方寸之间的调整,让道路利用率与安全感双双提升。

车潮涌动中,停车位的“一位难求”,尤其在医院周边成了民生痛点。     

合肥市蜀山区分布着28家各类医疗机构,其中三甲以上医院4家,且多家大型医院紧邻城市主干道。位于城市主干道长江路与梅山路交叉口附近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便是典型代表。

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均门诊量达7000人次,高峰期进出车流超3200辆次,院内400余个停车位如杯水车薪,就诊车辆抢车位,网约车、出租车临时停靠,让本就狭窄的梅山路越发“喘不过气”。 

破题的灵感,来自与医院隔路相望的国购广场。今年4月底,合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蜀山大队民警在走访中发现,该商圈工作日白天车位闲置率超50%。

何不让闲置车位“流动”起来?交管部门迅速联动三里庵街道、国购广场物业,创新推出“商圈+医院”共享停车模式:工作日6时至18时,国购广场释放350个闲置车位供医院医护人员使用,富余泊位同步向就诊患者开放。与此同时,医院门诊入口增设了醒目的指引标识,院内绕行路线优化,网约车、出租车有了专用上下客区域,车辆即停即走,路面滞留大减。

商圈车位“醒”了,医院停车“松”了。举措实施后,长江路与梅山路、南一环与梅山路两个关键路口的通行效率提升了 25%。

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等多家医疗机构生根,更延伸至蜀山区“写字楼+小区”场景,白天写字楼职工将车停进周边小区,下班后小区住户泊车进写字楼,让每一个车位都能“错峰接力”,实现“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高效利用。

不止于此,合肥交管部门联合属地、城管“开源节流”,推动空间退让增加非机动车停车泊1.3万余个,利用闲置空地、桥下空间新增机动车泊位6.4万个,盘活错时共享泊位2598个。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问题,交管部门深入开展“强化执法”行动。通过双管齐下,让城市停车秩序日渐清朗。

大城善治,千万人口城市交通治理之路仍在探索中。

(记者 李斐)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