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刘静雅 叶起胜
群众打官司,既有“法结”要解,更有“心结”要化。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推动多元共治,凝聚解纷合力,在群众身边用群众语言释法说理、化解矛盾,推动“案要办结”向“事要解决”转变。
据了解,今年1月至8月,芜湖市两级法院办结案件数同比增加16939件,先行调解成功案件8969件。其中,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率、民事一审收案数同比实现“一升一降”。
诉调对接
新车买回来没多久,空调就出了问题,修了好几次也没修好,胡某遇到这样的糟心事后,于去年11月将一纸诉状递交到鸠江区人民法院,要求与某汽车销售公司解除买卖合同、退还购车款并赔偿损失。
鸠江区法院遂邀请市场监督部门及行业性调解组织参与调解。调解员借助行业协会懂行规、知行情的优势,为双方协商调解提供专业建议。今年5月,在法院和市监局、行业协会释法明理后,双方当事人各做让步,并就赔偿达成一致意见,胡某放弃解除合同和退车诉求。
高质效的调解,离不开多方努力。芜湖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大格局,深入推进“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联动工作体系。
鸠江区法院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与党委政法委、公安等部门共享矛盾纠纷信息,提升解纷效率,同时在综治中心设置巡回法庭,对特邀调解员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及时转诉讼,就地开庭审判。湾沚区人民法院会同司法局、信访局制定“一体化综治中心”窗口工作规则,加强诉调对接工作规范,对调解案件的筛选分流、工作流程、调解结果的及时转化作出规范化要求。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20余名干警入驻综治中心,调解纠纷340余件、立案受理350余件、出具司法确认裁定30余件、指导调解案件50余件、速裁案件60余件。
府院联动
“本来都做好行政官司结束后再打民事官司的准备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钱了。”自今年1月起,洪某陆续拿到工伤赔偿款,对调解和履行结果表示满意。
这场因对人社部门工伤认定结果不服,继而引发持续近一年的工伤赔偿纠纷,通过一份温暖的分期付款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
“如果法院‘一判了之’,当事人后续还需经历劳动仲裁、民事诉讼等漫长程序。但通过实质化解,既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效化解了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芜湖经开区人社局副局长李娟说。
为从根本上化解行政争议,芜湖法院持续深化府院联动,充分利用行政案件立案审查“七日黄金期”,在案件尚未立案时便快速整合司法、行政资源,一方面对当事人释法说理,另一方面及时对接涉案行政机关,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减少了群众诉累。
如何让“告官见官”不止于出庭,更见于解纷?芜湖中院与市司法局共同搭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系统”,府院共享全市涉诉信息和出庭情况,推动负责人在庭审中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同时联合出台相关文件,推进行政复议与行政审判无缝衔接。
“我们连续两年制作行政机关败诉案件分析报告,深度剖析成因,强化资政建言,为推进依法行政、源头预防矛盾产生提供了坚实支撑。”芜湖中院行政庭庭长方慧说。
如今在芜湖,全层级覆盖、宽领域联动、长效化运行的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已逐步形成,双方定期就征地拆迁、行政处罚、工伤认定等执法疑难问题研究会商,实现了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
下沉服务
因婆媳关系、财产处置、姑嫂债权债务关系等各种琐事,芜湖三山经开区峨桥镇的一对夫妻一个月内向派出所报警达30多次。
由于双方矛盾涉及多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三山经开区人民法院响水涧法庭的“邻里法官”参与调解,主动上门逐一梳理法律关系,从情理法的角度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疏导。最终,这起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得以成功化解。
多年来,芜湖法院倾力打造“邻里法官 解纷芜优”品牌,发动干警走进社区、企业、校园等场所,走到群众身边开展判后答疑、诉讼指导、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工作,五年服务超过10万人次。
芜湖法院还在乡村社区、园区企业设立40余个巡回审判点,法官到现场审理、调解,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通过法官下沉靶向服务、‘巡回审判+联动调解+判后答疑’等举措,我们将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释明的全链条解纷各环节紧密相扣,努力实现从‘结案了事’到‘案结事了’的飞跃,确保群众的矛盾纠纷得到实质化解、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合理诉求得到充分满足。”芜湖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钱明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