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何南杰 刘昆
近日,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合肥军事检察院联合发布了一批军地协作保护红色资源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近年来,合肥军事检察院联合安徽省三级检察机关依托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广泛凝聚保护力量,致力守护红色资源,传承英烈精神。
推动零散烈士墓集中安葬
淮北市濉溪县,这里曾经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许多革命先烈长眠于此。在濉溪县铁佛镇梁楼村的一处田野间,3座孤坟埋葬的是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3名解放军战士,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籍贯、生平,但数十年来,每逢清明、春节,当地村民都会自发前来祭奠、清扫。即便这样,数十年的寒来暑往、风侵雨蚀,仍然使这3座孤坟受损严重,坟茔上长满荒草,断碑隐没于草丛,坟茔周边随处可见生活垃圾。
濉溪县人民检察院依托军地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将该线索通报给合肥军事检察院,军地检察机关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程序,并召集职能部门展开磋商,督促将3座烈士墓尽早迁入烈士陵园集中安葬。
但如何确认3名墓主的革命烈士身份?对此,军地检察机关会同职能部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广泛走访村民,制作20余份询问笔录、邀请党史专家召开论证会,形成了100多页的证据材料,从法律上证实了墓主的烈士身份。
2024年10月28日,在当地村民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的见证下,3名烈士遗骨正式迁入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安葬,集中统一保护。
2021年以来,安徽军地检察机关一直推动零散烈士墓集中安葬,办理相关案件10余起,推动200余处散葬、无名烈士墓集中安葬或就地修缮维护。
修复战场遗址铭记历史
坐落于宣城市泾县云岭镇汀潭村的蜈蚣山,距离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仅6公里。1940年10月,这里打响了粉碎日军“扫荡”企图的汀潭阻击战,留下了总长度近600米的战场遗址。经专家认定,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
然而,汀潭阻击战战场遗址却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缺乏专项保护资金。80年的风雨侵蚀,存在着毁损、灭失的风险。2024年初,有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新四军汀潭阻击战战场遗址急需抢救性保护的建议和提案。
泾县人民检察院对该线索进行立案,联合合肥军事检察院办理。军地检察机关围绕适格的监督对象多次展开论证:地方人民政府已将战场遗址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并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是否已经全面履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缺乏专项维护资金,是否可以成为履职阻却事由?带着这些问题,军地检察官们查阅了大量法律法规,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有关职能部门对汀潭阻击战战场遗址负有相应保护职责,并很快制发了检察建议书。
检察建议发出后,军地检察机关积极跟进推动,职能部门打出了一套“抢救性修复+常态化维护+保护性开发”的“组合拳”。目前,蜈蚣山已列为党史教育现场教学点,当地政府共投资200万元建设汀潭阻击战战史陈列馆暨“双拥”馆。
注重英烈精神赓续传承
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有一所小学,为缅怀先烈,将校址选在渡江烈士墓旁。一座纪念碑,牵起一段70余年的红色故事: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为了引开敌机掩护主力部队顺利渡江,解放军某连连长和4名战士迎着敌机的疯狂扫射,在海口镇境内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百姓们自发地收集了烈士们的遗物遗骸,将他们就地安葬,立下了渡江烈士墓。
1999年,当地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修缮,但自此之后一直未进行全面的维护和修缮。大观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合肥军事检察院现场勘察时发现,渡江烈士墓墓冢因长期遭雨水侵蚀,红砖裸露在外,墓碑文字模糊掉色,四周杂草丛生,严重影响烈士墓的庄严肃穆。
办案检察官感到,渡江烈士墓是特殊的红色地标,其保护现状与军民鱼水情、与百姓的期盼厚望、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教育意义严重不符,必须尽快修缮。
为凝聚保护合力,军地检察机关组织职能部门、学校代表、村民代表召开听证会。“在开学前把烈士墓修缮好”“让孩子们上好新学期第一堂党史课”成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会后,一系列保护利用措施接踵出台。半个月后,相关职能部门筹集8万元修缮资金,对烈士墓进行了抢救性维护;半年后,当地政府拨付专项资金100余万元进行整体修缮,将其打造成安庆市革命文物纪念活动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渡江烈士墓已成为安庆市的著名红色地标,群众纷纷前来缅怀先烈。
2021年以来,安徽军地检察机关注重英烈精神的赓续传承,以“检察蓝”守护“英烈红”,办理相关案件50余件,并持续跟进整改,强化多方联动,以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