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的是民生,解的是民忧

2025-10-11  来源:法治安徽网

“李阿姨,您反映的单元楼路灯不亮问题,我们已经联系维修师傅,明天就能上门检修。”近日,池州市贵池区秋浦街道湖心社区第三网格长陶诗敏再次来到居民李阿姨家中反馈情况,她手中的“民情日记”上,清晰记录着问题上报时间、对接部门及处理进度。这本看似普通的笔记本,如今已成为湖心社区网格工作的“核心载体”,字里行间藏着社区倾听民意、解决民忧的治理温度。

日记随身带 网格里的“民生台账”

“以前走访居民,遇到问题全凭脑子记,难免有遗漏。现在带上‘民情日记’,走到哪记到哪,居民的需求再也不会‘落空’。”在湖心社区,每位网格长的工作包里都备有一本专属“民情日记”。依托社区网格下沉机制,网格长们每周至少3天深入辖区10个网格开展“敲门行动”,从家长里短到急难愁盼,只要是居民关心的事,都会被一一记录在日记中。

“10栋201室王奶奶家窗户密封差,需联系师傅换密封条”“10号楼前井盖松动有异响,已标注位置并联系物业维修”“5栋张大爷咨询医疗救助政策,次日上门解读”……在老旧小区集中的第八网格,网格长的“民情日记”里满是细致的民生记录,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不仅是居民诉求的“收纳盒”,更成为网格工作的“行动指南”。为确保记录清晰、推进有序,网格长们还按问题类型将日记分类:红页记紧急诉求,24小时内响应;蓝页标常规事项,7天内办结反馈;绿页录居民建议,作为社区长期规划的参考。

跟踪督办好 日记里的“实效答卷”

“民情日记不是‘流水账’,记下来更要办得好。”这是湖心社区对网格长的统一要求。每一条记录后都附有推进轨迹与办结情况,居民满意度反馈也会补充进来,形成“记录—办理—反馈—评价”的完整闭环。

去年11月,第四网格太阳新城小区居民向网格长集中反映,自2024年小区完成老旧改造后,活动广场一直未安装路灯,入夜后一片漆黑。“广场本来是大家跳舞、带孩子玩耍的地方,现在天一黑就没人敢去,老人走路还容易摔跤。”居民陈女士的一番话,被网格长逐字记入“民情日记”,页眉处用红笔标注“紧急诉求”。当天下午,网格长就带着日记与小区物业沟通。起初,物业表示加装电路路灯成本高、施工复杂。网格长便结合日记中记录的“广场周边无遮挡、光照条件好”等细节,建议采用太阳能路灯,既节能环保又无需复杂布线。经过三次沟通协调,物业最终同意采购4盏太阳能路灯并安装到位。

治理有温度 日记里的“民心纽带”

截至目前,湖心社区网格长们通过“民情日记”累计记录居民诉求180余条,其中165条已办结,办结率达91.7%。社区还推行“AB岗”补位机制,当A岗网格长离岗时,B岗能及时接管日记待办事项,确保服务“不断档”,让每一条记录都能落地见效。

如今在湖心社区,“民情日记”早已超越普通工作记录的范畴,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民心纽带”。居民从最初的“愿意说”,到现在的“主动找”,越来越多人习惯向这本“民情日记”倾诉需求、提出建议。

“以前觉得社区离我们很远,现在网格长常来家里,还把我们的事记在日记里,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问题,感觉心里特别踏实。”家住太阳新城的王师傅说,之前小区健身器材损坏,他向网格长反映后,看着日记里记录的“联系教体部门,上报维修”“3天内完成更换”等进度,不到一周就用上了新器材。

湖心社区表示,今后将继续以“民情日记”为核心,深化网格下沉工作,进一步完善日记记录、分类、督办机制,让这本小小的日记本成为破解民生难题、提升治理水平的“金钥匙”,让社区治理更有精度、也更有温度。(纪池鑫)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