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天娇
近年来,安徽省萧县人民法院马井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调解资源,联动部门力量,形成“基层解纷共同体”,进一步将调解力量下沉、解纷关口前移,努力筑牢平安防线,绘就乡村和谐图景。
据了解,马井法庭位置偏远,辖区村落较为分散,但人口数量较多。法庭配备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各1名,书记员2名,每年受理案件数量位于萧县法院前列,今年以来,已受理民事案件693件、执行案件215件。
“一方面法庭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司法资源相对有限,一方面如果简单地就案办案,往往难以做到案结事了。从实践看,‘末端诉讼’远不如‘源头预防’治本,因此我们实行社会调解在先、法院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式多元解纷模式,精心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调解专家团’开展诉前调解。”马井法庭庭长谢晓平说。
据了解,该团队不仅包含法官、法官助理,还广泛吸纳威望高、口碑好的退休干部、乡贤能人、资深人民调解员以及熟悉地方民情的法律工作者,由法官团队提供精准法律指导和专业支持,乡贤调解员发挥“熟门熟路熟人情”优势,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村民马某在为被告唐某指定地点卸货过程中,不幸摔伤致右腿骨折,产生较大的医疗费用。唐某虽然支付了部分住院费,但是对后续治疗、误工等赔偿款拒绝支付,双方针锋相对。
调解员并未急于评判,而是多次分别约谈双方,一方面耐心向马某分析诉讼风险和执行难度,另一方面引导唐某换位思考马某的伤痛与困境,唤起其愧疚感和责任感。经过数轮细致、充满人情味的沟通,终于促成双方当庭达成和解协议,唐某现场支付剩余赔偿款。
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马井法庭突破法庭围墙的局限,搭建多元协作平台,与镇党委、政府以及辖区各村委会、派出所、司法所、妇联、劳动保障所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联络协作机制。一旦遇到复杂、敏感或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矛盾纠纷,法庭会迅速启动联动程序,汇聚各方力量和信息,形成合力攻坚克难。
在一起赡养纠纷中,年近百岁的李某因两个女儿对其赡养问题互相推诿,生活无着落,无奈诉至法庭。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情绪易激动,且案件涉及家庭伦理亲情,简单判决可能引发更激烈冲突,法庭遂第一时间联系老人所在村委会和司法所通报情况。
随后,主审法官与村干部一同上门,多次组织当事人面对面协调、背靠背调解,法理情并用,耐心细致地做双方思想工作,讲清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唤起女儿的亲情和责任意识。在法庭主导下,村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全程参与调解,最终成功促成了各方都认可的赡养协议。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前端预防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马井法庭将普法工作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利用赶集日、节假日等人员密集时段,在超市门口、田间地头、村民广场等地搭建流动法律咨询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答乡亲们关心的婚姻家庭、土地承包、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热点问题。
“普法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谢晓平说,法庭干警会深入乡村走访,收集群众困惑的法律问题,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
针对走访中发现的涉农合同签约不规范等问题,马井法庭专门开设“涉农合同风险防范与陷阱规避”专题讲座,邀请法律专家结合本地土地流转、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等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解析,帮助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有效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通过专家团调解和多部门联动调解,马井法庭有效遏制了诉讼量增长的趋势。近一年,民商事案件调撤率同比提升10%。今年前8个月,近四成案件通过诉前化解,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