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一辆重载货车驶过,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桥面微微震颤,脚底传来熟悉的触感。10月8日下午,铜陵市公安局郊区分局交管大队教导员鲍汇江望着远处汇入桥面的车流说:“这是我在这座桥上值守的第5个国庆节,也是它作为南北高速连接枢纽的最后一个黄金周了,有幸陪它走过这一路。”
“北引桥车流平稳,桥面目前通行正常。”对讲机里传来同事的话语,鲍汇江收回思绪,快步走向车流间,他左臂伸直指向来车方向,右臂不断摆动示意车辆或减速或变道,嘴里的哨子节奏分明。这组动作,在这座大桥上重复了无数次,久而久之便成了肌肉记忆。
鲍汇江的老家在江北的庐江县,儿时跟随家人来到铜陵,第一次路过大桥便被震撼:“这是当时安徽境内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八百里皖江第一桥的雄伟不只是高大的塔桥,还是畅通了一江两岸。”他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那一刻便具象化了。
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长江大桥是风头十足的区域交通“新星”,双向四车道也足以承接南北往来的车流。后来入警也听过老民警们提及大桥通车时的盛况,它像一条钢铁长虹,让南北不再依靠轮渡通行,时间大幅缩短。但那时他并不能体会,一座桥为何能让人眼中泛光。直到后来,来到这里工作,看着车流量逐年递增,才渐渐明白,桥承载的从来不只是车辆,更是这片土地的发展与无数人的期盼。
经济腾飞,路网延伸,从高速而来的车流像潮水般涌向大桥,它的“担子”一年比一年重。2016年2月10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车流量首次突破5万辆次。1995年底通车的它,体会过“贯通南北”的高光时刻,也品尝过“车流渐密”的忙碌滋味,到如今,它一次次扛下了“假期拥堵”的疲惫不堪。
鲍汇江至今还记得,他来到大队后经历的第一个“五一”假期,和同事们从清晨站到深夜,指挥到胳膊发酸,嗓子喊到沙哑;也记得大雪天气,他们在大桥南北设了临时驻点,备足了拖车、抢修工具,连吃饭都是轮流在警车里扒拉两口。看着桥面上蜿蜒的“车龙”,他既为区域发展的红火感到欣慰,又心疼老桥超负荷的坚守。今年国庆假期,这种心疼格外强烈,50余万辆次历史峰值,让这座大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新的大桥已蓄力待发。不久的将来,更高大、更宽阔的新桥便可以接替老桥负重前行了。”鲍汇江在执勤间隙总是忍不住眺望不远处的铜陵长江三桥。短短三年,它从一片滩涂上拔地而起,双向六车道的桥面宽阔平坦,智慧监测设备如同明亮的眼眸,如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做好了肩负起连接高速重任的准备。“不久后,车流就能在新桥上顺畅通行了。到那时,司乘们不用再为堵车焦虑,老桥也能卸下重担,看着‘后辈’接续奋斗了。”鲍汇江说。
夜幕降临,车流随着假期的落幕渐渐稀疏。桥上的灯光亮起,倒映在江面上,泛起细碎的光,像是在诉说着自己这三十年的风雨兼程。
“警官,三桥是不是快通了?”一位跑货运的司机在等待通行的间隙摇下车窗问道。鲍汇江微微点头,心里却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别说,还真有点舍不得。别人舍不得的是桥,我舍不得的,也许是这五年里,在桥上度过的每一个清晨与深夜吧。”安抚过堵车的焦急,也战斗过烈日与风雪;有推着抛锚车辆的浑身湿透,也有帮迷路老人找到家人的温暖,更有和同事们在桥上分享年夜饭的烟火气。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大流量时代”即将落幕,但守护畅通的使命从未改变。鲍汇江和同事们还将继续站在这里,守护着每一次平安通行,也见证新时代的“桥通路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