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地纠纷遇上血脉亲情,如何平衡法与情?近日,固镇县人民法院刘集人民法庭秉持“调解优先”理念,以法理为基、情理为桥,不仅妥善化解了兄弟间多年来的土地邻里纠纷案,更保住了兄弟情。
原告(弟弟)与被告(哥哥)是亲兄弟,二人耕地相邻,因耕地产生分歧,且矛盾逐渐升级,多年的兄弟情分也因此蒙上阴影。
弟弟认为哥哥不仅多收割了自家土地上的小麦,还强行耕种其1亩多地。经当地村委会调解、公安介入,矛盾仍未平息。
几番协商无果后,弟弟一纸诉状将哥哥告上法庭,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深知“清官难断家务事”,尤其涉及亲情,简单判决往往无法真正化解矛盾,反而可能加剧兄弟间的隔阂。因此,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开庭审理,而是首先详细了解了纠纷的来龙去脉。
承办法官以调解为突破口,多次分别与兄弟二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与心声,并带领办案团队实地勘查。
调解中,弟弟情绪激动:“我哥占我的1亩多耕地必须还给我,多收割的粮食也必须退还给我。”
哥哥则称:“一直都这样种的,哪有多占?”
在充分掌握相关情况后,承办法官最终摸清双方矛盾症结:哥哥确有收割弟弟土地粮食、占用部分耕地,双方核心争议集中在占用面积上。
“亲兄弟一起长大,哪能为土地闹到反目?不如各退一步。”法官以情释理、以法明规,一边向双方解读相关法律规定,一边劝导珍惜兄弟情谊。
经过承办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兄弟二人终于打开了心结,放下执念,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哥哥退还弟弟0.8亩土地,当庭支付1500元补偿款,退还土地内的秋季玉米由哥哥收割。
一个月后,玉米收割在即,哥哥却再次来到法庭,反映弟弟反悔不配合量地。
为避免矛盾反复、减少执行环节,不让兄弟情再生裂痕,承办法官立即联系兄弟俩及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共同前往田间开展勘验丈量工作。
经多次通知弟弟未到场的情况下,承办法官严格依照调解协议,精准丈量出应退还土地面积并做好标记。自此,兄弟二人再未到法庭反映过土地纠纷争议问题。
纠纷化解后,承办法官以该案为“活教材”,结合案例向周边村民讲解土地承包、邻里关系等法律规定,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此次“田间办案”不仅化解了家庭纠纷,更以实际行动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基层治理,让司法温度直抵群众心间。(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