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安徽以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为牵引,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指导各地传承活化“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的治理智慧,创新发展了一大批有特色、能管用、易推广的鲜活做法,推动安徽基层治理焕发新的活力。
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 “老娘舅”调解员 郑文卿
已经相差这么些年了,你不要去考虑(缺少)吨位了,也不要考虑利息了,你们两位和气生财,以后继续合作。
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的“老娘舅”调解中心,一场因早年运输建材欠款引发的经济纠纷正在调解中。今年78岁的调解员郑文卿,凭借退休前多年从事民警工作的经验,没有纠缠于陈年旧账,耐心劝导双方放眼未来、珍惜和气,一步步为双方搭起理性沟通的桥梁。
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 “老娘舅”调解员 郑文卿
调解每起纠纷当中,我们既要讲情、又要讲理、又要按法,遇到疑难纠纷,我们走村串户,调解工作做到耐心细致,使群众满意,社会满意。
经过调解员郑文卿的耐心劝解,情、理、法并用,最终,这对积怨多年的邻居当场就握手言和了。
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 居民 李传宝
他们水平也高,讲得都有道理,我们非常信服,双方都满意。
在淮南,民间素有“娘亲舅大”的习俗。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借鉴“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经验,创新推出倡导“就地化解”的“就解工作法”,组建了由像郑文卿这样声望高、熟乡情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构成的“老娘舅”调解小组,目前全市已打造起覆盖1083个村(社区)的“老娘舅”队伍,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600余件。
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 副部长 张强
我们以“老娘舅”调解队伍为基础,积极培育基层治理多元力量,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5000余支,调解队伍1000余支,广泛开展民意收集、群众议事、为民服务、纠纷调解等,推动群众的急事、难事就地化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安徽在持续擦亮“六尺巷”、“一杯茶”、“作退一步想”等基层治理品牌的同时,一批新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蓬勃开展。宿州市泗县的“围楼夜话”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在居民楼下议事说事;马鞍山市和县的“晓事化了”整合镇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精准服务,力求小事早了;宣城市绩溪县的“四和善治”则从传统家训汲取智慧,以和文化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在六安市,当地社会工作部门就在主城区选取部分社区试点推行“‘金’‘裕’良言解民忧”工作法,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和同步开发的“民情直通车”等线上小程序,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同时还构建“说事+说理+说法”的多方议事矛盾诉求调处机制,目前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超4.8万件,化解率达96.5%,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5%。
六安市民 徐胜芳
有问题了能有地方申诉,基本上都能够很完美地给解决问题。
六安市金安区三里桥街道 党工委委员 汪晓梅
进一步推深做实我们的线上收集小程序,加大我们线下收集的力度,让群众可以全方位地、更加便捷地来反映他们的诉求,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安徽通过首创“四级书记”领办项目、出台举措抵制高额彩礼、推广应用积分制等一批首创性、具象化的改革举措,推动全省基层治理效能整体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村级议事协商组织1.8万个,超3.3万支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持续攀升,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在安徽加速形成。
中共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 副部长 许静静
进一步聚焦基层治理重难点问题,用心用情关切群众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变化,享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