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从“勇救女童”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2025-10-2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成效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萧县孙圩子镇辅警薛松“倒挂”深井勇救5岁落井女童的事迹,犹如一束光,照见了基层治理中的人性温度与制度力度。

生命至上,基层治理的价值底色

当5岁女童不慎坠入深井,生命悬于一线之际,辅警薛松没有丝毫犹豫,以“倒挂”之姿深入井底,用一句“别害怕,抓紧我”的暖心安抚,筑起生命救援的希望之桥。这一幕,是基层工作者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质朴的践行。

薛松的救援事迹用行动诠释着无数基层工作者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敬畏。这种敬畏,是基层治理价值体系的底色,它让治理不再是单纯的制度执行,而是成为有血有肉的民生守护。基层治理以“民生温度”为标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治理的优先事项,每一项细微工作都是对“生命至上”的注解。

协同高效,基层治理的机制活力

女童成功获救的背后,是一场警民联动的“生命协作”,民辅警的冲锋在前、周边群众的自发配合,这一过程彰显了基层治理协同高效的机制活力。

孙圩子镇近年来着力构建网格化治理体系,将民辅警、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孙圩子镇,像薛松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矛盾“调解员”,更是应急“先锋队”,他们身处治理网络的“神经末梢”,在关键时刻激活整个治理体系的响应能力。

榜样引领,基层治理的精神动能

薛松的事迹在萧县乃至全省、全国引发强烈反响,他不仅是群众口中的“救命英雄”,更成为基层工作者的精神标杆,这种榜样的力量,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精神动能。

当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者以榜样为镜,将奉献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基层治理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推动着治理工作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让基层治理的触角更敏锐、服务更贴心。

薛松的“倒挂救援”,是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当治理有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协同高效”的机制支撑、“榜样引领”的精神驱动,再辅以“长效赋能”的持续升级,基层治理就能真正实现“治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让群众在每一次急难愁盼的解决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与民生温暖。(任辉)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