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破案“追光者”

——记宿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传统侵财犯罪侦查大队副大队长崔辉

2025-10-21  来源:安徽日报

崔辉在档案室寻找积案的线索。本报记者 关敬生 摄

电脑里存了三年的逃犯照片,终于在屏幕上与一个中年人身影对上了号。崔辉布满血丝的眼睛亮起来,兴奋地一拍桌子喊道:“就是他!”又一起积案拂去了尘埃,潜逃29年的真凶刘某即将落网。这一幕,只是这位宿州刑警用科技追逃的日常。

作为宿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宿州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传统侵财犯罪侦查大队副大队长,崔辉既是数据海洋中的“追逃专家”,也是离散家庭的“团圆使者”,更是警营里的“育人导师”。他创新的技战法入选全国“百优”,研发的数智工具跻身全国创新项目,多个案例在全国推广。

1979年出生的崔辉,从警21年,累计研判抓获犯罪嫌疑人1000余名,其中历年在逃人员580余名,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连续5年获评安徽省“研判追逃专家”“追逃能手”。

数据织网:让陈年积案“开口说话”

崔辉的“警察梦”,始于20世纪90年代他老家砀山县发生的一起恶性案件。

那年,一名少女在梨园深处遭两名歹徒侵犯。案发后,一人很快落网,另一嫌疑人任某却销声匿迹。洁白梨花下的阴影,让18岁的崔辉心中升腾起一个念头:“我要当警察,亲手把坏人绳之以法!”

2017年,当了13年交警的崔辉,毅然申请调入刑侦支队。初涉刑侦,他曾茫然失措,直到一次调研中,得知一名女警仅凭信息化手段就完成半数追逃任务,他豁然开朗:科技正是破解积案的“金钥匙”。自此,崔辉一头扎进“数据海洋”,在电脑前通宵达旦,反复研判。

崔辉始终没放下那起梨园案。2022年,他再次翻开这起案件泛黄的卷宗。然而,追捕一个潜逃25年的人谈何容易?他反复翻阅卷宗,却未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他决定另辟蹊径,从任某的成长背景入手。通过走访任某曾生活的村庄,崔辉从尘封的邮局档案中发现一封从新疆某偏远县城寄出的匿名信,通过邮戳定位和大数据分析,最终锁定一个疑似嫌疑人正在使用的手机号。当抓捕民警将照片传回,崔辉仅凭一个眼神便确认:“就是他!”当这桩悬了25年的旧案告破时,崔辉说:“压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对付坏人,就要有一股不服输的犟劲。”崔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23年,他从一起80万元诈骗案入手,揪出了4起命案隐案的真相。2021年,宿州一名经销商报案,称生意伙伴赵某卷款跑路,两级专案组攻坚半年无果。2022年6月崔辉接手后,敏锐地锁定与赵某失踪相关的关键人物刘某——刘某曾与4人频繁联系且这4人随后均“失联”。崔辉在地图上圈出皖北某县一处废弃石灰窑,“线索都指向这儿!”

2023年夏季的一天,挖掘机掘地三米深,4具骸骨出现了。铁证面前,刘某瘫倒在地:“你们是怎么找到的?我都忘了把他们埋在哪了。”原来,赵某等4人早已被刘某、张某谋财杀害。

“我们追捕的不只是逃犯,更是被偷走的时光,被冻结的人生。”崔辉在授课时说。

“算力就是警力!”在旁人眼中枯燥的数据,到了崔辉手里却成了追凶利器。多年来,他先后研判抓获犯罪嫌疑人1000多名,其中历年在逃人员580多名,包含公安部A级逃犯1人、部督逃犯2人。其2023年研判抓获全国命案积案在逃人员66名,全国占比约十分之一,居全国首位;2025年1月至8月,研判抓获全国久远命案在逃人员22名,占全国战果数27.78%。他的名字,也在全国公安系统渐渐传开。

科技牵线:让失散的爱回家

“技术不仅要有硬度,更要有温度。用科技帮群众找回亲人,是最有意义的事。”崔辉的手机里,存着数百个寻亲家属的联系方式,每个名字后面都记着一段揪心的故事。

2021年10月,聋哑人小徐的哥哥抱着一张泛黄的旧照找到他时,声音哽咽:“我妹妹18年前在外出途中走失……”照片里的女孩尚未成年。崔辉把照片扫描进系统,利用自主研发的“人像验证佐证技战法”,在休息时间反复进行数据“碰撞”。“再扩大范围,把近些年的救助记录都调出来。”连续三天,他坐在电脑前,逐张比对上千张影像,直到第四天凌晨,一个与小徐高度相似的中年女子信息跳了出来。“找到了!太好了!”崔辉立刻联系当地警方核查。

几天后,在宿州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当崔辉带着中年女子走进来,小徐的哥哥瞬间红了眼眶,上前紧紧抱住妹妹:“我找了你18年啊!”

最让崔辉难忘的,是帮助朱女士寻找被拐35年的大儿子。2022年春天,这位老人流着泪找到他,手里攥着一张磨损严重的黑白一寸照:“崔警官,我大儿子4岁被拐,老伴寻他时出了车祸,我就剩这一个念想了。”这张模糊的旧照成了唯一线索。崔辉一有时间就把照片拿出来,反复进行数据“碰撞”,2022年9月,他终于发现了一名疑似人员,户籍地址离朱女士家仅30公里。经过生物信息比对,确认此人正是朱女士被拐35年的大儿子。

今年10月16日,朱女士专程赶到宿州感谢崔辉,一见到恩人,就拉住他的手报喜:“俺大儿子带回来三个孙女,今年又添了一个孙子。您等于是给俺家找回了6口人啊!”

“亲人失散十八年,神探崔辉助团圆”“一案四命逃廿一年,皖豫合作共擒恶凶”……宿州市公安局一楼“崔辉追逃工作室”的牌匾旁,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格外醒目。截至目前,已有全国500多家民政局救助站与“崔辉追逃工作室”取得联系。崔辉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人像比对加研判分析提供重要线索800余条,帮助600多名走失人员一家团圆,找回疑似被拐儿童3名。

“如果没有你们的技术和坚持,我们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见到亲人。科技让破碎的家庭重圆,让失散的爱回家,你们是真正的英雄。”一位受助者的感谢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薪火接力:让正义之光照亮更多角落

作为“中国云都”,宿州市发达的云计算产业为科技兴警提供了科技支撑。2021年5月,“崔辉追逃工作室”挂牌成立时,崔辉就定下目标:不仅要自己破大案、办铁案,更要培养一批会用科技破案的“追光者”,让刑侦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萧县刑警大队民警马真第一次来工作室培训时,手里攥着一个“硬骨头”案件——一名越狱潜逃42年的逃犯,既无身份证,也无联系方式,办案无从下手。

“别慌,逃犯再能藏,也会留下生活痕迹。”崔辉手把手教马真梳理线索,“从他家人入手,染色体比对或许是突破口。”在他的指导下,马真调取逃犯兄弟的生物信息,在全国数据库中反复比对,终于锁定一名在某省务农的男子。当这名逃犯被抓获时,还忍不住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都换了三个名字了。”

“崔队教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不放弃、不松懈’的办案精神。”马真说,崔辉常把自己的办案笔记借给学员,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过筛分类追逃法”“矛盾点分析追逃法”的要点,还有“梨园案”“赵某诈骗案”等经典案例的研判思路。

对于新加入的年轻人,崔辉不仅手把手教授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更注重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报研判工作枯燥、压抑,需要耐心、细心,才能享受在方寸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就感。”这是他常对新警说的肺腑之言。

“崔辉追逃工作室”成立以来,逐步构建起多层级的追逃“战斗群”,为各警种提供重要信息4000余条,成为宿州市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人才的“孵化器”。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已培养出80余名研判骨干,其中7人获评“省级研判追逃专家能手”,13名民辅警因功受表彰。

依托信息化平台,崔辉带领团队成员创新研发的“人像验证佐证技战法”在2024年安徽省公安系统创新“领跑者”推选活动中位列全省第一名,并成功入选全国“百优技战法”;研发的数智分析工具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百优创新”项目;首创的多维关联法,大幅提升了对历年逃犯研判的精准度。

作为公安部全国知名追逃专家,崔辉还多次参与部省组织的命案积案攻坚、打击防范侵害失踪人员犯罪等专项行动,受到公安部扫黑办、省公安厅通报表扬。其多个破案追逃案例被纳入全省经典案例集,推动了全省刑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我的梦想是‘天下无贼’‘天下无拐’。”崔辉说,每当看到逃犯落网、家庭团圆,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从18岁在梨园立下从警志,到用科技破解一桩桩积案,崔辉始终坚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只要有坚守的决心、找对了方法,就一定能到来。这是一名刑侦民警的初心,更是他用21年从警生涯践行的承诺。

·短评·

从海量数据中精准捕捉破案线索

从交警转型刑警,8年间研判抓获犯罪嫌疑人1000余名,其中历年在逃人员580余名,崔辉的亮眼战绩令人惊叹。这背后,既是传统刑侦向智慧警务转型的生动实践,更是科技兴警战略的鲜明注脚。

随着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崔辉轻击键盘,便能在浩瀚数据海洋中精准捕捉嫌犯的蛛丝马迹。不过,科技终究是赋能的工具,破案的核心与灵魂仍在于人。崔辉的成就,既离不开前沿技术的加持,更源于他对刑侦工作的赤诚热爱和“钉钉子”般的执着坚守——正是这份匠心与专业,让网络空间冰冷的数据转化为鲜活的破案线索,让科技工具更加充分地发挥效能。

崔辉的故事深刻昭示:新时代的“神探”,必然是科技赋能、智慧引领的复合型人才。当科技利剑与民警的初心使命、专业素养相耦合,不仅会奏响“科技兴警” 的时代强音,更会为守护平安中国书写出更高水平的缤纷答卷。(张玉芳 何雪峰)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