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同志,这租金再不拿到手,今年春耕的种子钱都没着落了!”去年冬天,萧县杨楼镇某村的20多名村民围着法庭干警,脸上满是焦急。一场关乎农户生计的土地租金纠纷,就此拉开了杨楼法庭“接地气”解纷的序幕。
村委院里开“庭”
“大家别急,咱们先把事儿捋清楚。”承办法官蹲在村委大院的石碾旁,手里攥着刘某与村民们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原来,刘某租了20户村民的15亩地种景观树,约定每年年底付下一年租金,可去年冬天却没了动静,村民们多次上门催要,刘某要么躲着不见,要么说资金周转不开。
“不是我不想给,这两年景观树行情不好,我确实没钱啊!”庭审现场,刘某红着眼眶辩解。“刘老板,我们理解你的难处,但这租金是村民们的‘救命钱’,他们指着这笔钱买种子、化肥呢!”承办法官一边安抚村民情绪,一边给刘某讲法律规定,“你这违约行为要是走诉讼程序,不仅要付租金,还得承担违约金,对你的生意也不好。”
旁边的村支书也帮着劝:“刘老板,你要是有难处,咱们可以商量分期付,但得给村民们一个准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刘某终于松了口:“我下个月先付一半,剩下的年底前一定结清,我给大家写个保证书!”村民们拿到保证书,脸上露出了笑容。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还没走,村民们又围着他问起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的问题,他干脆在村委院里开起了“法治小课堂”,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相关法律知识,直到夕阳西下才离开。
桃花树下话法治
“这桃花开得真好看,没想到还能在这儿学法律!”今年春天,萧县杨楼镇的桃花园里热闹非凡,杨楼法庭在这里举办了“桃花树下话法治”活动。法庭干警们早早地搭起了咨询台,悬挂起“学习民法典,守护幸福家”的横幅,还准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单行本、防范诈骗宣传册等资料。
“张大姐,你之前问的离婚财产分割问题,我给你找了民法典里的相关条款,你看这里写着……”法庭干警拿着民法典,坐在桃花树下,耐心地给村民讲解。不远处,干警们还拉着几名村民,模拟起了“相邻权纠纷调解”的场景,用生活化的对话让大家明白“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法官同志,我儿子在外打工,老板欠他工资不给,该怎么办啊?”村民王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焦急地问。“王大爷,你别着急,首先要让你儿子收集好劳动合同、工资条这些证据,然后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也可以到我们法庭申请支付令……”法庭干警一边给王大爷递上防范欠薪的宣传册,一边详细地告诉他维权步骤。
活动现场,还有几名书画爱好者挥毫泼墨,将“法治”“和谐”等字样融入书法作品中,赠送给村民。“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今天在桃花树下听法官讲课,才知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以后遇到事儿再也不会慌了!”王大爷拿着宣传册,笑得合不拢嘴。
“堵心路”变“畅通道”
“他凭什么在公共路上种菜,我家的车都开不进去!”去年夏天,杨楼法庭受理了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村民李某和姜某因为家门口的道路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李某的家在姜某家西侧,两家共用一条公共道路出行,可姜某却在道路上开辟了一块菜地,还垒了一道砖石墙,把道路占去了一半,李某的车根本无法通行,双方为此多次发生冲突,甚至动了手。
承办法官没有急于开庭,而是先去村里走访。“这事儿我们都知道,姜某也是一时糊涂,他觉得那块地以前是他家的,就想种点蔬菜。”村里的老支书对承办法官说。承办法官又找到姜某:“老姜,你种点菜是小事,但影响了邻居出行就是大事了,再说这公共道路也不是你一家的,你要是李某,出门不方便,你着急不?”
随后,承办法官又邀请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和双方的朋友一起调解。“远亲不如近邻,你们两家住这么近,抬头不见低头见,闹僵了多不好。”乡贤刘大爷劝道。经过多次调解,姜某终于同意拆除砖石墙,清理菜地里的蔬菜,李某也表示以后会多理解姜某,两家人握手言和。如今,那条曾经堵塞的道路重新变得畅通,村民们路过时都说:“还是法官有办法,把两家的‘堵心路’都打通了!”近年来,萧县杨楼法庭始终扎根基层,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村委大院,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普及法律。“我们就是要让司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杨楼法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更多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