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时间的人 ——宿州市公安局民警崔辉的正义与温情之路

2025-10-22  来源:安徽法治报

追逃,是一场与时间的竞速,是一场对正义的执着奔赴。

崔辉,正是这场竞速中的追光者。

五载春秋,他以屏幕为战场,数据为利刃,先后研判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000多名,历年在逃人员580余名。这其中,94名全国命案逃犯累计逃亡时间共计2178年。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宿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传统侵财犯罪侦查大队副大队长崔辉夜以继日、接续侦查,在真相与迷雾间铺就的正义之路。

岁月流转,由于受当年侦查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积案背后都是被害人亲属难以释怀的创伤,也留下几代刑侦人深深的遗憾。

不留“死角”,将逍遥法外的积案罪犯绳之以法,告慰亡者。

在科技的加持下,崔辉每一次出发都全力以赴,用敏锐的嗅觉抽丝剥茧,将萦绕在真相上罪恶的迷雾驱散。

儿时梦想当刑警

每个热血青年心中都藏着一个英雄梦。

崔辉的“警察梦”源于他老家果园深处发生的一起恶性案件。

那年4月,晨曦微露,在茂密果园深处,一名少女在上学途中被两名歹徒劫持侵犯。

案发后,警方迅速出击,其中一人很快落网,被判无期徒刑;另一名嫌疑人任某则逃之夭夭,如同人间蒸发。此案在当地影响巨大,以至于独自上学的女孩宁可绕道几里路,也不愿走果园路。

望着村头的那片果园,一个梦想在少年心中发芽:“成为一名惩奸除恶的警察。”

2004年冬,宿州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录警察,在外打工的崔辉第一时间接到父亲的电话后非常兴奋。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我试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崔辉顺利通过招考,圆了多年的警察梦。

入警后,他被分配到交警岗位。

这与理想中的那种奔走在案发现场、追捕罪犯的形象有所不同,他每天值守在城市马路上,保路畅人安。

时光一天一天流逝。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崔辉在宿州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科技科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尽管工作成绩斐然,但他始终怀揣着当刑警破大案的梦想。

2012年夏,萧县发生一起特大金店抢劫案。光天化日之下,几名蒙面歹徒持刀闯入一家金店,洗劫金银首饰后驾车逃逸。

随后宿州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崔辉被抽调负责车辆查缉。

正是在这起案件侦办中,让崔辉亲身感受到刑警缜密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战斗力。

案件迅速告破,初心再次被触动。崔辉第一次向案件负责人表达了对刑侦工作的向往,负责人对他在此次联合行动中的表现也非常认可,并把他的想法向支队做了汇报。

2017年,38岁的崔辉正式调入宿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

不抛弃不放弃

初入刑侦,崔辉怀揣着一腔热血,无论是现场勘查、走访调查,还是审讯抓捕,他都干劲十足。然而,两年过去,激情逐渐消退,他整日忙于琐碎的杂务,找不到方向。

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基层调研中,他惊讶地发现当地一半的追逃任务竟由一名女警独自完成。这名女警足不出户,仅凭一台电脑和敏锐的信息研判能力,便能精准锁定在逃人员的踪迹,为抓捕行动提供关键情报。

崔辉感到震撼的同时,也催生出新思路: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科技手段在打击犯罪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他决心另辟蹊径,利用大学时学的计算机专业和多年的社会经验,研究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战法。

此后,崔辉开始潜心钻研。

“我像是找到了指路针。”崔辉告诉记者,为了更快速度上手,迎着曙光,伴着夜光,就连中午都压缩吃饭的时间,他利用一切资源,找来外地民警的成功案例,钻研学习。凭借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很快掌握了信息研判领域的核心技能。

然而首战告捷并不像电视剧演绎得那样顺理成章。

“第一次我研判错误,带队去广州抓人,结果扑了个空……”如今,能揶揄调侃的崔辉,那时铩羽而归的挫败感如潮水一样涌来。

回到宿州后,崔辉第一时间赶回办公室,将这次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重新梳理了一遍。他意识到,自己过于依赖单一线索,却忽略了嫌疑人的关键信息。

他明白,刑警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经验、磨砺意志。

半年后,崔辉再次带队,成功抓获另一名在逃嫌疑人。这一次,他没有急于庆祝,而是平静地说:“这只是开始,之后的路很长,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

自此,崔辉像“开了外挂”一般,5年时间里先后研判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000多名,其中研判抓获历年在逃人员580余名,包含公安部A级在逃人员1人、部督在逃人员2人。特别是从2023年至今,他研判抓获命案积案在逃人员94名,成效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5年1~8月,他研判抓获全国年代久远命案在逃人员22名。

2023年,“赵某失踪案”陷于僵局,当地市、县两级成立专案组攻坚半年无果。同年6月,崔辉接手此案后,面对久攻不克的案情,他重新梳理前期专案组提供的线索牵头开展全案研判,围绕关键人刘某的信息调阅数据开展工作。

在侦办的过程中,细心加专业,让他发现此案疑似有重大内情,于是在千万条数据中筛出4个关键信息,他抓起地图画出交叉点——泗县一个废弃石灰窑。

此后,挖掘机掘地三米,赫然出现四具骸骨,这起系列杀人案隐案逐渐浮出水面,并详细还原了涉案人员的轨迹情况。

当关联出赵某等4名“蒸发”人员时,犯罪嫌疑人刘某、张某瘫坐在地:“你们怎么找到的?我都忘了把他们埋在哪了……”

沉甸甸的成绩,让荣誉接踵而至。2021年5月,宿州市公安局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崔辉追逃工作室;2023年9月,该工作室被宿州市总工会命名为“崔辉劳模创新工作室”。

接住积案的回旋镖

每一个落网逃犯背后,都有一个追逃的故事。

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峰回路转,在崔辉这里,不是诗情化的闲适与恬淡,不是无心插柳的误打误撞,而是一份全身心投入的执着换来的一份必然。

2022年中秋,一通来自老家的电话打破了崔辉的平静。电话那头,一名潜逃多年的嫌疑人让当地警方束手无策,他们希望崔辉能协助办案。

3天后,当那份泛黄的卷宗在他面前展开时,他震惊了。这正是25年前震惊当地的一起案件的卷宗,嫌疑人任某至今逍遥法外。

卷宗中记录的罪行让他时隔多年依然愤慨不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任某绳之以法。

然而,追捕一个潜逃25年的人谈何容易。

崔辉反复翻阅卷宗,未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后期通过常规方式查找,此人却像消失在人间一样。

没办法,这次又需另辟蹊径。

工作室里崔辉一次又一次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比对,从相似度40%到50%,再到90%。崔辉告诉记者:“一个人突然出现在千里之外,他不是那里的人,在那里没有朋友、没有亲戚……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而这所有的疑问都是线索。”

嫌疑度不断攀升,通过进一步核查,崔辉锁定已化名为陈某的男子疑似任某。

当将信息通报给当地警方时,崔辉说了句:“大概、应该就是他。”

随后当地警方远赴千里之外,对接嫌疑人所在地警方准备实施抓捕。

“我在后方比负责抓捕的民警还紧张,几乎每5分钟就打个电话问进度,就是想验证判断是否正确。”说起当时的情况,崔辉一脸兴奋。

然而人抓住了,他却矢口否认。怎么办?

“这是我办的第二个大案,遇到此情况时,我也心里一紧,坐立不安。”崔辉立马请前方办案民警拍了张嫌疑人照片。

“照片传回来时,我更加确定了,就是他,他的脸,我记得比任何人都清楚。”不出崔辉所料,没过一会,嫌疑人“撂”了,他正是任某。

当押解任某的警车途经那片果园时,盛开的花如雪浪翻涌,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正义的回响。

办不出来的疑难案件都是欠群众的账。

“有个1996年的命案积案,我整整盯了它3年,终于在今年破了。”

让崔辉印象如此深刻的案子,始于1996年,因为暗恋周某某女友,刘某某竟心生嫉妒,伙同他人把周某某堵在巷子里打死。

“其中一人被判了刑,可刘某某一直逍遥法外。”崔辉说,29年来,被害人的老父亲每个月都要去当地公安局一次。“老人家话不多,每次去只会问‘杀我儿的凶手抓到了吗?我就想问问他为啥要害我的儿,我不想把这个遗憾带入棺材里,更怕我死后没有人过问这个案子了’。”

这何止是这位白发苍苍老父亲的遗憾,也是当地几代刑侦人深深的遗憾。

“找得当地民警都不好意思了,其实这些年民警们也穷尽了办法,一直没有放弃抓刘某某。”崔辉说,3年前,这也成了他的一个坎。他将案情记在随身小本上,时时翻阅,1000多个日夜里一直在惦记这个事。

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26日。

“我在加班时,通过一条信息,放大了线索,4个小时后,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北某市的刘某某被比对成功。”崔辉说,当传来人已抓住,如实供述的消息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何止是他,当年办案的刑侦人员都在此时得到释放,白发苍苍的老人等不及嫌疑人押解回来,便赶至当地公安机关拉着民警的手挨个感谢。

“我们终于可以直面被害人父亲了,我们的包袱终于卸下了……”对话中,崔辉的眼睛湿润了。

百花齐放才是春

“运用同样的技术,为什么您能比别人多抓获在逃人员?”

面对记者的提问,崔辉谦虚地用了“运气”一词。

其实同事们知道,这份努力怎么能归功于“运气”。

“热情、钉子精神、敏锐的观察力,这三个词是他的真实写照。”说这话的,是宿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陈靖。身旁的副局长宋军点头表示同意。宋军告诉记者,他的办公室与“崔辉追逃工作室”同在一层。“我下班算晚的,但每次经过工作室时,总能看见崔辉紧盯屏幕,和他打招呼常被忽视。大伙对此都习以为常,这肯定又是在‘啃’硬骨头了。”

就连崔辉的女儿都知道,爸爸是个加班狂。“他周末以送我去补习班的理由,早早就出门。把我往补习班一送,转头就回办公室了。中间接我放学后,也不回家,带着我一起回单位加班,还美其名曰‘怕弟弟打扰你学习’。”

刑事工作,魔鬼藏在细节中。而这需要发现更多细节,才能准确抓住在逃人员。

“追逃就像进入一个时光隧道。我们追捕的不只是逃犯,更是被偷走的时光,被冻结的人生。”常年的追逃工作,让崔辉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唯有薪火相传,才能还清历史欠账。

对于新加入的战友,他不仅手把手教授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更注重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常对工作室成员说:“情报研判工作枯燥、压抑,需要耐心、细心,才能享受在方寸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成就感。”

正是拥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萧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马真在“崔辉追逃工作室”轮训后,运用崔辉教授的方法,抓获了一名脱逃已40余年之久的罪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仅上班3个月的新警李居昊,在“崔辉追逃工作室”实习期间,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追逃工作,抓获一名电诈嫌疑人……

据不完全统计,崔辉工作室已培养出80余名研判骨干,其中7人获评“省级研判追逃专家能手”,13名民警辅警因功受表彰。工作室构建起多层级的追逃“战斗群”,为各警种提供重要信息4000余条,成为宿州市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人才的“孵化器”。

为破碎家庭拼齐全家福

崔辉的“追时间”,不只追逃犯,还有为破碎家庭追回团圆的温情。在冰冷的数据库和代码之外,他用技术点亮了许多破碎家庭的希望。

2022年,崔辉被抽调到省公安厅专案组。一天中午,60多岁的老人朱某来到他的办公室。老人见到崔辉,便拉着他的手泪如雨下:“崔警官,我慕名而来,您一定要帮帮我啊!”

阜阳人朱某的故事令人揪心。1987年,她好心收留了一名遭家暴的女子,却不料对方竟趁她外出买菜时,偷走了她 3岁8个月的大儿子。从此夫妻二人踏上漫漫寻子路。

30多年间,朱某夫妇以拾荒为生,走遍全国100多个城市,当地公安机关曾尝试多种方式帮老人寻找儿子,但均无果。不幸的是,丈夫在寻子路上遭遇车祸身亡。面对双重打击,朱某没有被击垮,她独自担起寻子重担,从未放弃。

一天晚上,朱某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寻亲节目,得知有位叫崔辉的警察帮助许多家庭找回了失散的亲人。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辗转找到崔辉。

“我每年过年,都给大儿子摆上碗筷,就想着有生之年能找到他,和他吃一顿团圆饭……”看着老人眼中饱含的期待,让为人父的崔辉感同身受。而朱某提供的唯一线索,是一张儿子3岁时的黑白一寸照片。

失踪30多年,且仅凭一张照片,难度可想而知。崔辉一有时间就开展巡查,将仅有的照片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反复的数据“碰撞”。

可研判如同解一道复杂的方程,需要反复演算、不断试错。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崔辉最终发现了一名疑似人员。随后,他采集了朱某和其小儿子的生物信息进行验证,最终比对成功。

当年9月6日,在崔辉的努力下,母子相见的梦想终于实现。得知儿子的下落,朱某老泪纵横,紧紧抓住崔辉的手:“崔警官,你找回的不只是俺儿,而是儿子的一家人呀,我们终于母子团圆了……”

当笑容重新印在他们脸上时,冲淡了所有时间的悲伤。

用技术与坚守,在冰冷的数据库与繁复的代码中,崔辉点燃了人间温情。30多年后的重逢,他不仅破解了悬案的密码,更拼齐失散家庭的全家福。

此后,崔辉主动与全国500多家救助站合作,又登上央视《等着我》栏目,让科技的力量走出警务工作的“实验室”,成为照亮寻亲路的灯塔。

案件就像答卷,真相就是答案。

找寻真相的过程,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面对无数纷繁复杂的信息,崔辉和同事们再难也要推开那扇门。

如今,依托信息化平台,崔辉创新开创的“人像验证佐证技战法”获评2024年我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领跑者”第一名,并成功入选当年全国“百优技战法”;研发的“数智分析工具”成功入选 2025年全国“百优创新”项目……

追时间,追回被偷走的正义与团圆。

崔辉和同事们无畏前行,蛰伏于喧嚣,执着于初心,星辰交替,日月更迭,而耳边的誓言如风不息。(记者 李斐)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