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追逃” 暖心“寻亲”

——记宿州市公安局刑警崔辉

2025-10-2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深夜的宿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键盘声清脆而急促。传统侵财犯罪侦查大队副大队长崔辉坐在电脑前,紧盯着屏幕,这里是他追踪罪恶的无声战场,屏幕上跃动的图像与数据,是他从海量信息中捕捉蛛丝马迹的线索。

从交警到刑警,从“追逃新手”到全国知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崔辉用了21年。他话不多,案子破得多。他用键盘和鼠标,撬开了一件件尘封十几年、几十年的命案积案,也铺就了许多离散家庭的团圆路。

崔辉正在电脑屏幕前工作。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数据追凶铸剑,科技赋能攻坚

2004年冬天,崔辉通过招考穿上警服,并被分到了交警岗位。每天站在路口指挥车辆,和他想象中的警察形象不太一样。但他没闲着,在交警支队科技科一干就是十多年,搞起了交通管理的大数据分析。

转机来得偶然。2012年夏天,萧县发生金店抢劫案,崔辉被抽调负责车辆查缉。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案,刑警们从蛛丝马迹中锁定嫌疑人的本事,让他看得入迷。案件告破后,他鼓起勇气找到领导:“我想干刑侦。”

2017年,38岁的崔辉终于调进刑侦支队。但现实给他浇了盆冷水——整天忙的都是琐碎杂活,找不到方向。

一次下乡调研,他看见一名女警独自坐在电脑前,光靠信息研判就帮抓捕组锁定了在逃人员位置。他眼前一亮:这才是自己的路。

他捡起大学时的计算机老本行,埋头钻研信息研判。2022年,老家警方找来,说有个潜逃25年的嫌疑人一直抓不到。崔辉翻开卷宗愣住了——正是他小时候听说的“梨园案”,那个在梨园作案后逃跑的任某。

案卷早已发黄。崔辉换个思路,从任某的家庭关系入手,发现他对母亲感情很深。果然,在旧档案里找到一封从外省偏远县城寄给任某母亲的信。顺着这条线,他最终锁定了一个靠捡垃圾为生的老汉。抓捕组发回照片时,崔辉一眼认出了那双眼睛:“就是他!”

工作室民警正在侦查案情。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此案的告破,坚定了崔辉科技赋能的信念。2023年国庆假期,别人休息的时候,崔辉泡在工作室分析数据,发现一名潜逃28年的命案嫌疑人就藏在本省。从数据碰撞到戴上手铐,只用了21小时。这场跨越几代刑警的追捕,在他手里画上了句号。

在他的带领下,宿州市公安局刑侦领域科技赋能刑侦的战果斐然。特别是2023年至今,研判抓获命案积案在逃人员94名,成效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3年研判抓获潜逃10年以上命案积案在逃人员数占全国抓获总量的11.2%,为全国公安机关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警务”经验。

同时,依托“两警联动”机制,在2024年安徽省某系统专项行动中,工作室累计研判抓获在逃人员21人,占全省总量的25%;2025年1—8月,研判抓获全国久远命案在逃人员22名,占全国战果数27.78%。

暖心寻亲铺路,薪火相传守心

崔辉搞技术,但最不喜欢听人说技术是冷冰冰的。他的工作室墙上,除了奖状,还挂着一块特殊的牌匾,上面刻着“最值得信赖的人民公安”,背后是一个跨越35年的寻亲故事。

2022年,六十多岁的赵大妈通过电视台找到崔辉,未语泪先流。三十多年前,她的善良被利用:她好心收留一名自称被家暴的女子,对方却趁她外出,偷走了她3岁的儿子。丈夫在寻子路上去世,赵大妈独自一人,靠拾荒找遍了全国上百个城市。她唯一的线索,就是一张儿子4岁时的黑白小照片。

一位寻亲成功的老人前来道谢。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崔辉接手后,利用图像修复技术和海量数据比对,最终惊人地发现,疑似对象竟就住在30公里外的邻县!DNA比对成功那一刻,赵大妈老泪纵横。30公里路,她跌跌撞撞找了三十多年。

之后,为了让更多失散家庭受益,“崔辉追逃工作室”主动与全国500多家民政局救助站建立合作,共享数据资源,优化寻亲流程。他常说:“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除了破案寻亲,带徒弟也是崔辉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的工作室成了年轻民警的“练兵场”。

交警支队的小张来学习时,常看到崔辉对着屏幕忘了吃饭。崔辉对他说:“干这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更得有股滴水石穿的执着劲。”

小张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研判陷入僵局,大家一筹莫展。凌晨三点,崔辉突然拍板:“换个思路!查他老家那个方向的方言区!”果然在那里发现了线索。成功后,崔辉对徒弟们说:“我们追的不只是逃犯,更是被案件偷走的时光和秩序。”

崔辉(左一)与徒弟们研判案情。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如今,从崔辉工作室走出去的研判骨干已有80多名。他常提醒年轻人:“技术好学,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丢。”工作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噼里啪啦的键盘声里,新的故事正在书写。

采访临近尾声,一位寻亲成功的老人在家属的搀扶下,执意要当面向崔辉道谢。崔辉依旧只是摆摆手,诚恳地说:“我只是做了警察该做的事。”但在无数被他帮助过的人心中,他早已超越了警察的身份。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