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歙县新溪口乡:“视触叩听”四诊法 乡村调解的和谐密码

2025-10-22  来源:安徽长安网

乡村是熟人社会的缩影,矛盾纠纷往往藏在家长里短的情感、世代相传的习俗和柴米油盐的现实之中。无论是邻里摩擦、家庭分歧还是利益纠葛,调解都需要一套科学方法。做好乡村矛盾纠纷调解,黄山市歙县新溪口乡调解员们正是凭借“视”“触”“叩”“听”四诊法,在看似无解的纠纷中一次次缝合裂痕,守护乡邻间的脉脉温情。

“视”清表象:用观察穿透“迷雾”

“张三占了李四半尺地”“刘家的鸡啄了潘家的菜”“王家的屋檐滴水浸了徐家的墙根”……乡村纠纷看似是“一亩三分地”的利益之争,实则可能牵扯多年的人情往来、旧怨新嫌。调解的第一步,就是放下“想当然”,用眼睛看清事实全貌。要“仔细看”,观察矛盾现场的环境痕迹;要“实地看”,不坐在办公室里听陈述;要“多方看”,不偏听一方说辞。比如该乡连山村连山组有两户村民因“树影遮地”争吵,表面是树木影响庄稼,实则是其中一户早年排水管道被损坏未修的积怨。唯有看清这层“隐性矛盾”,调解才能避免“隔靴搔痒”。

“触”通情感:用真心打破“坚冰”

乡村社会最重“人情”,很多矛盾的根源不是“理”讲不通,而是“气”没顺、“情”没通。调解不能做“冷冰冰的裁判”,而要当“热乎乎的中间人”,用真心触动情感的开关。今年5月,该乡调解员去溪口村育林片调解婆媳矛盾,通过交流了解事情缘由,儿媳觉得婆婆管得宽,婆婆觉得儿媳不孝顺,两人吵得面红耳赤。调解员没有急着评判,而是先跟婆婆聊起她年轻时带孩子的辛苦,又跟儿媳说起老人盼着家庭和睦、孙辈成才的心愿,让她们看到彼此的付出与不易。当两人都红了眼眶,那句“一家人哪有隔夜仇”一出口,坚冰已悄然融化。情感的桥梁一旦架起,道理就容易听进去,和解也就水到渠成。

“叩”准根源:用追问挖到“症结”

乡村矛盾像“牛皮癣”,调解完又复发,症结就在于没找到“根”。就像治病要除根一样,调解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问清“诉求背后的需求”,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发生了什么”挖到“为什么发生”。今年6月下旬新溪口乡中心学校外边发生停车纠纷,接送学生的家长多次因“抢车位”争吵,调解员深入了解后发现,根本原因是车位少,满足不了需求,且没有明确的分配规则。乡里知道后第一时间谋划项目,在学校对面新建停车场,又协调银行、学校等单位错峰停车或远离学校停车,让接送学生的家长都有车位停车,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让矛盾不再反复。

“听”懂心声:用耐心捕捉“真意”

乡村调解考验的是智慧,很多时候,群众争的不只是“理”,更是“被尊重”的感觉;闹的不只是“事”,更是“没处说”的委屈。调解的关键,是做个耐心的倾听者,让双方把“心里话”说出来,听出背后的真实诉求。要“允许发泄”,让双方把不满、委屈都说出来;要“捕捉潜台词”,抱怨“对方不尊重自己”,可能是希望被平等对待。该乡父亲因儿子“不务正业”气得要断绝关系,调解时儿子看似顶撞的话语里,反复提到“爸从来没夸过我”,原来他的叛逆只是想证明自己能被认可。当父亲说出“其实你上次修手机挺能干”,儿子瞬间红了眼,矛盾也随之化解。听懂心声,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让调解不仅解决问题,更能焐热人心。

乡村矛盾调解,调的是纠纷,解的是心结,聚的是人心。用好“视”的细致、“触”的温暖、“叩”的深入、“听”的耐心,才能在家长里短中找到平衡点,在乡土人情中架起连心桥,让和谐新风拂过田野乡间,让乡亲们在舒心安稳中奔向更美的生活。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