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等了十年,我的欠款终于有着落了!太感谢王法官了!”拿到执行款的那一刻,申请执行人陈某的声音里满是激动。近日,蚌山法院执行法官王磊,依靠蚌埠市试点的“房票制度”,终于解开了一起僵持十年的借贷执行“死结”,让这起尘封已久的旧案有了圆满结局。
十年前的僵局:信任借款变“拖账”,唯一住房成执行难题
故事要从十年前说起。当时,陈某出于信任,借给了李某10万元,李某还特意用自己名下一套45平米的住房做了抵押。到了还款期,李某却因经济困难没了偿还能力。
无奈之下,陈某只能向蚌山法院起诉。蚌山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李某偿还陈某10万元本金及相应利息,但执行环节却卡了壳——李某夫妻名下只有这一套45平米的老旧小住房,两人生活本就拮据,再无其他可执行的财产。
“保障被执行人的基本居住权是底线,这套房子显然不能拍卖。”王磊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案件也因此陷入停滞,陈某拿不到胜诉款,李某背着债务压力,十年间双方谈了无数次,始终没个结果。
转机突现:拆迁房票成“钥匙”,法官第一时间锁死财产线索
就在案件陷入僵局时,蚌埠市试点的“房票制度”带来了转机。王磊得知,李某名下的这套老旧住房即将拆迁,补偿方式正是“房票”——他立刻意识到,这就是破解案件的关键!
为了防止房票价值流失,王磊第一时间依法对李某的房票价值进行了查封、冻结。这一步,牢牢守住了能让陈某拿回欠款的唯一财产线索,也为后续调解打下了基础。
和解破局:双方各退一步,十年旧案终“清零”
线索稳住后,王磊主动牵线,组织陈某和李某进行调解。他既考虑到李某的实际经济状况,也想让陈某尽快拿到钱,于是耐心地摆法律、讲道理。一方面,他引导陈某在利息部分做出让步,毕竟能尽快拿回本金才是首要目标;另一方面,他也明确告知李某,房票被查封、冻结的法律后果,以及主动履行义务对他后续生活的积极影响。
最终,在王磊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放下了十年的隔阂,达成了和解协议:李某用房票对应的补偿款偿还陈某11万元,剩下的利息,陈某自愿放弃。
协议签完后,王磊又马不停蹄协调双方履行义务。很快,陈某拿到了拖欠十年的借款,李某的基本生活也有了保障。随着房票查封、冻结的解除,这起横跨十年的执行旧案,终于画上了句号。
“执行不只是帮胜诉当事人要回权益,也要顾着被执行人的基本生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真正化解矛盾。”法官的这句话,道破了这起案件的关键。
这次用“房票制度”破解执行难题,不仅是对司法为民的积极落实,更把“人性化执行”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既守住了司法的“力度”,也传递了司法的“温度”,更为类似“老旧小唯一住房”的执行案件,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