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蓝”守护“生态绿”

石台打造“蓝保石”生态检察工作品牌

2025-10-23  来源:安徽法治报

在皖南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处被誉为“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地方——石台县。这里山峦叠翠、水系纵横,呈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格局。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5%,不仅跻身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还先后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

面对如此珍贵的生态资源,如何运用法治力量筑牢守护屏障,成为当地检察机关的重要使命。9月29日,记者从石台县人民检察院获悉,近年来,该院充分发挥生态检察职能,以创新实践打造“蓝保石”生态检察工作品牌,用“检察蓝”守护“生态绿”,为县域绿色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蓝保石” 谐音之中见深意

“蓝保石”这一品牌名称取“蓝宝石”的谐音,蕴含丰富的法治内涵与生态理念。石台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汪正钧向记者娓娓道来:“‘蓝’代表检察蓝,也象征碧水蓝天;‘保石’寓意保护石台如宝石般珍贵的生态资源。蓝宝石稀缺、恒久、珍贵,正是生态检察工作的价值所在。”

品牌标识以五边形晶体为造型,分别对应“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多元化协作机制、精准化经济赋能”五位一体的生态检察工作模式,以及“价值淬炼、机制锻造、阵地建设、队伍赋能、传播破圈”五维培育体系。标识中的山水线条取自石台牯牛降山脊与秋浦河水纹,刚柔相济的弧线勾勒出“刚性惩治”与“柔性修复”的生态治理路径。

“五位一体” 构建生态检察“石台样本”

“这起案件的办理,就像在生态红线前筑起了一道防火墙。”石台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谈起2021年胡某等20人非法采矿案时语气坚定。该案不仅成功诉请15名被告人赔偿生态环境损失5336万元、惩罚性赔偿金100万元,还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近三年来,石台县人民检察院聚焦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19件,制发检察建议24件。其中,针对县生活垃圾处理厂渗滤液直排秋浦河问题发出的检察建议,入选安徽省公益诉讼白皮书十大典型案例。

在大演乡“补植复绿”基地,30余亩新绿迎风生长。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该基地有效解决了“补植复绿”缺乏造林用地的问题,既修复了生态,也发挥了教育示范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劳役代偿”机制。村民老何因非法狩猎被查处,但因家庭困难无力承担赔偿。检察机关引导其通过巡河、清理河道等方式履行赔偿责任。“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参加劳动让我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老何一边清理河道垃圾一边感慨。

为引导犯罪嫌疑人修复生态,石台县人民检察院出台《涉林刑事案件“补植复绿”实施办法》。如今,214亩补种林木郁郁葱葱,30余亩示范基地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在办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时,检察机关引导当事人投放鱼苗;对经济困难的犯罪嫌疑人推行“劳役代偿”机制,累计实现生态资源损失补偿6.1万元。

在全省首个生态检察展示馆内,孩子们正在体验“生态拼图”互动游戏。“把森林砍掉了,小动物就无家可归啦。”10岁的萌萌举着拼好的青山图案一脸严肃地说。据悉,该馆年均接待3000人次,已成为池州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今年还入选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

近年来,“蓝保石”品牌以“可视化破圈、矩阵化触达”为传播策略,推动生态法治从行业话语向公众行动转化。由石台县人民检察院根据真实办理案件,自编自导的生态环境领域普法短视频达30余部,拍摄的《生活事、身边法》普法剧获安徽省司法厅推介。

在跨区域协作方面,石台县人民检察院与黄山市祁门县人民检察院建立省内首个跨市“生态检察监督协作机制”,深化“林长+检察长”“河长+检察长”协作,联合开展专项监督30余次,互移互通案件线索40余条。石台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汪明取翻着协作台账说:“跨市协作如同给生态保护上了双保险,就像秋浦河的水,只有上下游共同守护,才能永葆清澈。”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共赢?石台县人民检察院以法治实践作出回答:严厉打击盗伐林木、非法采矿等犯罪;创新“补植复绿”“劳役代偿”等机制,探索“检察+碳汇”新路径,助力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通过多样化普法活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如今,石台县优良的生态与法治环境,正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全域旅游、生态园区等项目蓬勃发展,务“石”高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普法创新 “夜市”出圈引热捧

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前夕,“蓝保石”普法夜市在牯牛降风景区热闹“出摊”,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参与。安徽省人大代表、石台县旅游工作者孙千慧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生动场景。

活动现场,夜市入口处的“蓝保石”主题打卡墙成为热门打卡点,群众和游客纷纷驻足合影,宣誓守护生态,200余张照片在社交平台二次传播。

“法治转盘”前,游客们踊跃参与答题。“全国生态日是哪一天?”“在河里电鱼、毒鱼合法吗?”检察官结合真实案例现场普法,将枯燥法条转化为身边警示。

在“生态检察拼图”区,孩子们一边拼接“绿水青山”图案,一边聆听检察官讲解生态保护法律知识,法治的种子就这样在童心中悄然播撒。

“把法律条文变为互动游戏,让老百姓从‘被动听’转向‘主动玩’,这个创意太赞了!”孙千慧手持相机,边拍摄边解说:“游客来这里,为的就是原生态的美,而普法夜市则告诉大家,这份美需要法治来护航。”

浓浓烟火气,满满法治意。近年来,石台县人民检察院通过“普法夜市”等创新形式,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法律、解疑惑,更依托“蓝保石”生态检察工作品牌,将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等内涵,融入群众最易接受的方式中,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打击犯罪到生态修复,从部门协作到社会参与,石台县人民检察院以“蓝保石”品牌为引领,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态检察保护体系。这颗镶嵌在皖南山区的蓝宝石,正以法治之光,照亮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守护着“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永恒之美。

“生态检察工作就像打磨蓝宝石,需要专业、耐心和匠心。”石台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汪小浩表示,“我们不仅要当好生态的保护者,更要成为绿色发展的推动者。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蓝保石’品牌建设,让‘检察蓝’更好守护‘生态绿’,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检察力量。”(通讯员 吴俊杰 记者 尤忠祥)

责任编辑:孙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