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长安网群: 合肥 淮北 亳州 宿州 蚌埠 阜阳 淮南 滁州 六安 马鞍山 芜湖 宣城 铜陵 池州 安庆 黄山 广德 宿松
 
安徽长安网首页>> 亮点回顾>>  
亮点回顾
宿州市推行“三说一听”多元化解矛盾纷争
稿件来源:安徽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0-03-06 18:25:07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皖苏鲁豫四省接壤之地,下辖四县一区和9个省级经济开发园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总人口654万人,综合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厚重,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农村地区线长面广、城市街巷纷繁复杂、矛盾纠纷疑难量大等特点。近年来,宿州市主动适应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从化解热点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创新入手,探索出一套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相衔接,以“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乡贤说德、公开听证”为主要内容的“三说一听”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全市社会大局持续保持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宿州“三说一听”多元机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做法被国家、省级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一、背景与起因

(一)促进新时代“三治融合”发展的探索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创新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好群众参与支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干部主体作用,开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探索实践。

(二)破解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难题的现实需要。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种新的诉求也层出不穷,基层社会矛盾呈现出纠纷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对现有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矛盾纠纷多元化、复杂化的新趋势告诉我们,靠单一的矛盾纠纷解决途径已经无法满足基层社会纠纷解决的需要,需要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需要。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从家庭琐事到邻里纷争,既琐碎又复杂,地点往往也多发生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怎样把群众的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就成了目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定要有效利用专职调解员、乡贤等调解志愿者,发挥其在乡镇街道社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结合政法干部等具有政策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的工作优势,形成贴近百姓、法理结合、促进和谐、群众满意的调解集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我们感到,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直面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宿州市重点从夯实基层基础稳定入手,通过理念创新、载体创新、方式创新,在全市范围内普遍推行“三说一听”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体系,以德治法治自治化纷争,不断深化平安建设。

二、做法与经过

(一)群众说事:自治化解矛盾。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也需“精心烹制”,激发活力。宿州市根据村居(社区)自治的特点,探索通过群众事群众议的办法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有地说事,有人问事,让群众敢于说、愿意说、说得好,使大量矛盾纠纷得到就地化解。

一是村里“地”说村民“事”。全市村级综治中心普遍设有群众说事的地方,村干部轮流值班,敞开大门请群众“说事”。如砀山县周寨镇通过巧妙运用“三三制”调解,积极探索基层矛盾调解新路子,努力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针对该镇周平庄村部分群众在农田栽植杨树,影响其他村民种田引发矛盾纠纷,村干部要求砍树,引起种树村民不断上访事宜,该村通过群众说事,向村民详细释明农田不得植树的相关法律规定,几天的时间就将影响村民种田的杨树清理完毕,该类基层矛盾调解新模式在《拂晓报》法治专刊、省政法委《治安瞭望》综治经纬连续刊载。

二是社区“人”问小巷“事”。宿州市埇桥区西关街道在全市率先成立由60名女干部、女党员组成的“女子工作队”,为社区妇女提供法律、政策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援助,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宿州市埇桥区还在8个街道43个社区设立楼栋党小组,即以楼栋为单位成立党小组,由社区党员自愿认领政策法规宣传、民事调解等平安建设岗位,打通了发现问题、化解纠纷、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市所有城区社区都采取业主委员会组织、居民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了平安志愿者服务队伍,负责本小区、本楼栋意见建议收集、矛盾纠纷调处等,被居民称为自己身边的调和员。

三是群众“法”化百姓“困”。宿州市一些乡村利用村规民约等“土法规”和农村风俗的“老理”,有效化解了邻里矛盾纠纷。灵璧县夏楼镇健全群众说事制度,通过“社情民意恳谈会”等形式,以“一事一议”“小事议、大事辩”的工作方式,让群众心平气和坐下来,进行交心、谈心、换心,减少矛盾隔阂,化解矛盾纠纷。去年,灵璧县夏楼镇因暴雨形成内涝,又正值卖水果的高峰期,给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紧急时刻,夏楼镇把上访村民请到镇综治中心,召开恳谈会,通过协商座谈,立即形成排水救灾方案,连夜组织实施,解决了积水问题,化解了矛盾纠纷;埇桥区探索建立“和为贵、大家谈”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对一些走行政、法律渠道难以解决的矛盾积怨,运用群众自己的法解“疙瘩”,有效化解信访难题。

四是集体“招”解基层“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桥梁损坏、水利设施缺失、环卫绿化管护缺位等问题,宿州市各地建立民情分析会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问计于民,发挥村民代表在民主决策中的智慧和作用。针对乡村环境整治缺钱问题,灵璧县大路乡大路村6名村民代表利用早晚时间走访全村近300户,向村委会提出“每人每月1元钱,卫生保洁管全年”的建议,探索建立了群众自筹资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针对偏远乡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现象,砀山县官庄坝镇坚持“自己的事自己议着办”,通过签订倡议书、制定村规民约、组织宣传演出等形式,有效抵制了陈规陋习,弘扬了社会新风尚。

(二)政法说法:法治定纷止争。

常言道: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有力武器,关键是用没用、怎么用。宿州市政法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深入基层,以“案”释法,调“案”止争,有效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度。

一是警民联调方式多。埇桥区公安分局、司法局在全区105个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探索建立重大矛盾纠纷预警调处机制、考评督办机制。同时,宿州市深化“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全市建成社区警务室1188个、农村警务室1098个,配置驻村民警、包村民警,加强对社区民情的分析研判和对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联合村组干部化解矛盾纠纷。

二是诉调对接模式新。市法院在基层法庭普遍建立集远程视频、诉调对接、诉讼服务于一体的诉讼服务站,搭建“e调解”平台,在街道社区、偏远乡村设立法官工作室,开展预约服务、诉前调解,通过“家门口的法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萧县法院开展家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妇联联合在诉讼服务中心成立家事纠纷调解工作室,聘任各界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士担任家事纠纷调解员,用柔性司法手段化解家事案件。近年来,萧县法院共受理一审家事纠纷案件4931件,占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30.17%,调撤2629件,调撤率55.25%,实现了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人民调解效果好。宿州市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调解组织网络,成立了1个市级人民调解委员会、5个县区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08个法律服务工作站“信访接待窗口”和1269个依托村级调解委员会“信访联系点”,组建了由“五老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参加的人民调解专家库,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探索开展“访调对接”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市1163个村、159个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砀山县周寨镇设立村级“法律诊所”,组织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坐诊”普法,“把脉”联调,“处方”支招。宿州市自去年还全面推行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从优选拔106名资深律师组建了人才库。市委政法委及时出台《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律师参与工作的日常管理。2018年,宿州市律师参与接谈案件943件,化解270件,发现问题案件95件,代理申诉案件66件,申请司法救助案件149件。

四是检察调处方法准。市检察院探索运用“三有三话三接待”工作法,即对待群众来访有理推定、对待群众批评有过推定、对待群众问题有解推定,与信访群众说规范话、说家常话、说明白话,对群众来访实行点名接待、流动接待、入户接待,打出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预防化解组合拳,使宿州市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年均下降10%以上。在化解刘某某重复访案件中,市检察院派员到基层积极联系协调当地法院和街道进行救助和帮扶,信访人现已不再信访。

(三)乡贤说德:德治疏导感化。

俗话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贤之德是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宿州市把本地优秀传统孝贤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用孝贤精神协调矛盾,用孝善思维解决诉求,变堵为疏,从源头舒缓群众情绪,减少社会纷争。

一是乡贤参与纠纷调解。全市四县一区所有村(社区)都设立乡贤调解室,灵璧县在乡镇、村(社区)成立“乡贤理事会”。安徽最早推出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泗县,171个行政村均成立了乡贤志愿者工作站,1056名古道热肠、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现代乡贤被组织起来,发挥其对农村各种矛盾掐得准脉、找得到根、摸得到门的优势,凭借自己的公道、威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极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泗县屏山镇彭鲍村村民张长治家原与隔壁邻居之间留有一条3米宽的巷子供人通行,然而两家却在扩建房屋中谁“让路”问题上争执不下。这时同村63岁的乡贤张长生走进两家门,用“敬祖先、孝父母、睦家族、和邻里”的孝善文化劝解双方各让一步,成就了彭鲍村当代“六尺巷”的邻里佳话。

二是孝文化用于矛盾调处。宿州市按照“传承历史、丰富现代、重在感化”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孝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三进”活动,探索将孝文化运用于解家事、和邻里、止诉讼,收到较好效果。杨庄乡林庄村村民林某与林某某是叔侄关系,前不久,两家因为宅基地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三尺宅基地,隔断一世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孝贤并礼让,和谐又开心。”村调解员根据林家叔侄的矛盾用孝贤歌的形式进行劝导,最终化解了林家叔侄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和好如初。

三是孝贤榜样引领风尚。结合各种活动,从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方面深入挖掘身边典型,组织开展“宿州好人”“孝亲敬老好儿女”“最美媳妇”“最美婆婆”等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的孝贤典型来传家风、易旧俗、树新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彭伟平受灵璧法院邀请参与调解家庭婚姻案件,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现身说法”,化解了多起“围城”烦心事,劝和了多对婚姻当事人。眼下,宿州城乡发生这样一个可喜的变化:当相互之间出现矛盾纠纷时,他们不会吵闹更不会打斗,而是请出调解员评理,化干戈为玉帛,解矛盾于无形。

四是孝道化解扶贫问题。针对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贫困老人占比大、贫困老人脱贫难、精神扶贫跟不上等困难和问题,宿州市建设图文并茂的孝文化长廊或橱窗,设立“孝行义举榜”,拍摄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鞭打芦花》和36集动画片《孝圣闵子》,编排了系列孝文化戏曲文艺,组建了孝文化宣讲团,开展孝道扶贫文艺下乡活动,让村民抬头观孝道、出门见孝道、在家行孝道,营造了“百善孝为先”的浓厚氛围,通过宣孝道、签协议、督尽孝等办法,探索出孝道扶贫新途径。

(四)公开听证:综治共筑和谐。

有谚语:当面锣,对面鼓,意思是说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它启示我们公开听证不失为一条解决复杂、疑难、久拖不决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宿州市针对矛盾纠纷多、疑难信访案件多、化解难度大的现状,探索推行用公开听证办法,阳光处理信访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通过公开听证评议,全市共解决各类复杂疑难信访问题310件,其中案结事了没有出现重复信访267件,息访率达86.1%,群众满意率达92.8%。

一是理清“听”的原因。在具体处理信访案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以前“人盯人”“背靠背”处理信访案件的方式,存在着上访人不容易结服、案件查处效率低、负面影响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和困难,加上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群体化、疑难化特点。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分析认为,用公开听证法解决复杂矛盾和疑难信访案件是很好的出路。一开始,个别干部认为听证程序复杂、成本高、难度大,存在“不敢、不会、怕麻烦”的思想。后来通过比较分析,一致认为听证法结服率高、后遗症少,基本上是办一个成一个,综合成本并不高,而是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就这样,公开听证法就在先行试点基础上,慢慢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推开推广。

二是规范“听”的过程。宿州市决定疑难复杂、久拖不决的信访矛盾纠纷案件、涉及民生工程、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一律公开听证。听证会设主持人、当事人、调解员等,并邀请与当事人无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村干部、政法综治人员及党员、群众代表旁听。听证程序基本按照“情况公开摆、主持中立调、群众客观评”的程序和流程公开进行。宿州还先后出台《宿州市特殊疑难信访事项公开评议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访听证评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确保听证程序科学、操作规范。泗县草沟镇五保户韩某因为拆迁安置问题,屡次上访。2019年8月16日,草沟镇对其反映的问题组织信访事项听证会,由专家们进行解答和回复,韩某当场表示息诉罢访。

三是取得“听”的效果。运用公开听证法来化解复杂的矛盾纠纷,旨在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运用法治、行政、市场、道德、情感等手段,通过说、辩、评、议、调、处等“阳光作业”,增强信访办案的透明度,增强矛盾纠纷调处的实效性,增强干部为民办事的公正性,增强群众有序表达诉求的自觉性。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公开听证让群众诉求晒在阳光下,确保了案件办理公平公正,有效促进了矛盾纠纷的化解,实现了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的新突破。

四是谈些“听”的体会。在探索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时,宿州市主动适应社会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找对化解矛盾纠纷的路子,找准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方向,巧妙通过以案讲法、以案代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制定有关听证程序和环节、听证质效及评判、听证纪律和保密、听证奖励与惩罚等系列规章制度,增强主持人的公正评判意识,提高主持人的法律政策水平,确保听证工作“一碗水端平”,起到“三分化解、七分预防”的效果,产生“听证一个、教育一片”的效应。

三、成效与反响

(一)相互交心避免了矛盾。各县、区(园区)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建立健全群众说事的制度,明确说事的内容、程序和规定,让群众遇事的时候想去说、愿意说、有地方说、放心说,使村民冤有处诉、气有处泄、难有人帮、策有人纳,将由此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仅今年以来,全市通过群众说事的方式化解的矛盾纠纷已达642余起之多,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法律调解平息了纷争。通过政法说法、以案说法等方式,充分发挥政法各部门职能作用,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加大诉调对接、访调对接、警民联调工作力度,使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得到及时满足,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营造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三)贤德引领消融了芥蒂。用自己“贤”引社会“风”,把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相结合,进一步凝聚乡贤力量,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内在作用,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汇集道德力量,形成价值导向,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此示范引领良好乡风民风。

(四)公正调处化解了积怨。借鉴行政、司法听证制度,运用法治、行政、市场、道德、情感等手段,把当事各方组织到一起,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人民调解员、镇村干部、群众代表等人员旁听,“面对面”摆查问题、举证质证,通过说、辩、评、议、调、处等“阳光作业”,增加办案透明度,增强矛盾纠纷调处的实效性、干部为民办事的公正性、群众有序表达诉求的自觉性,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宿州市自推行“三说一听”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来,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通过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乡贤说德、公开听证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功调解纠纷3.03余万件,调解率99.7%。宿州市的创新做法相继在《法制日报》《安徽日报》《治安瞭望》《拂晓报》《新安晚报》等刊登推广,中安在线等媒体纷纷报道与转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宿州“三说一听”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的探索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宿州市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群众导向,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发展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中国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孙天艺)